2005/07/11

有趣的人工智能-20Q

20Q 20Q.net is an experimen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program is very simple but its behavior is complex. Everything that it knows and all questions that it asks were entered by people playing this game. 20Q.net is a learning system; the more it is played, the smarter it gets.

2005年《世界品牌500强》入选国家分析

2005年《世界品牌500强》入选国家分析 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入选国家总计28个, 从品牌的地区分布看,亚太区国家9个,占总榜32.14%, 欧洲国家12个, 占总榜 42.86%,美洲国家7个,占总榜25%。从品牌数量分布来看,美国占据500强中的249席,占据49.8%,成为榜中最强劲的力量, 法国以46个品牌占总榜的9.2%位居第二位,日本以45个品牌占据总榜9%的席位在28个国家中排名第三。 静观榜单的入选国家,美国品牌霸主的地位坚不可撼,在前十强中美国占据9席,在前100个品牌中美国占据70席,对美洲、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绝对难以挑战的数字,美国品牌文化的全球渗透策略让人叹为观止!众所周知,品牌的深度内涵是指企业所倡导或消费者所认同的一种文化与理念,代表该品牌的核心价值。诚然,美国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为其品牌大国地位的塑造和推广奠定下牢固的基石,但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品牌在塑造和传播中所倡导的美国文化。美国文化中最独特的气息就是对世界文化的综合,包容性极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这种跨文化的适应能力让美国品牌在整个世界市场上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锤炼出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各地通行的美国营销传播方式和美国品牌塑造技术,让美国品牌在世界品牌榜上独领风骚。 亚洲国家中,日本独占熬头,并以45个品牌占据总榜的9%,日本品牌的全球认知度和美誉度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推进!日本经济依托亚洲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依靠本国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小觑的力量。在日本品牌传播和管理的过程中,日本业界人士始终深信名牌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他人的力量是难以借用的。1934年,日本市场经济初期,日本《不正当竞争防止法》诞生,其对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品牌特色的塑造立下汗马功劳,也促使日本品牌可以专注于质的保证,并为日本品牌赢得质优的世界美誉。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经济的新亮点——中国在此次的品牌榜中占据了4席。Haier因为连续的海外投资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业绩和全球知名度都有非常大的提升,登上了排行榜第89名;Lenovo因为成功的收购IBM的PC业务而名声大震,成为了第148名;CCTV和Changhong也分别依靠着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分别排在了第341位和第477位。 此次中国有四家品牌入选,与上届相比有长足进步,证明中国品牌战略的国际化化推进有实质性提高。中国历来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经营观念,而世界市场正日渐推崇品牌化的生存法则,二者的矛盾逐步突显。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与世界市场的接轨碰撞使中国企业经营者惊触世界营销策略,在经营理念上锐意吸收,观点的转变,经营方式的转变使中国品牌化运动风起云涌。 美国的强大实力在世界经济中是毋庸质疑的,所以它占据了遍及所有几乎所有行业的近半数的世界最知名品牌也不足为奇。但是受到911的打击,美国的整体经济在最近几年并没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反而像安然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品牌却纷纷由于各种丑闻和财务危机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在品牌榜中的一席之地。 欧洲最近几年的崛起不但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也使得其在此次最有价值品牌的争夺战中一举击败了日本,成功的排在了第二位。表现最为抢眼的除了英国(37席)、法国(46席)、德国(28席)、荷兰(14席)、意大利(10席)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还有北欧的瑞典(8席)、瑞士(21席)和丹麦(4席)。 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受到自身经济实力的影响,国际性的品牌不仅总数偏少,而且排名也都比较低。位次最高的是在55位的近年来业绩出色并且品牌影响力日渐增大的韩国SAMSUNG。 另外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虽然都是经济很发达的大国,但是由于国内消费的制约和国外拓展能力的局限,各自只有4个品牌上榜。 我们从今年的500强品牌榜中可以看出,现在新崛起的欧洲和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的企业都越来重视和不断提高着自己品牌的内在和外在价值,并且这种趋势正在挑战着传统的美国和日本的品牌的统治地位,但是显然这些品牌要走的路还很长。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品牌毕竟要经过时间的历练和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希望在以后的世界最有价值榜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品牌。

《福布斯》全球20大高成长品牌

《福布斯》杂志与纽约调查公司VivaldiPartners合作,选出了过去4年全球20大高增长品牌。苹果电脑凭借iPod与iTunes夺得头一位,无线通讯设备品牌Blackberry竟靠“9·11”一役出位后,目前用户平均每日使用53分钟,稳守第2位;之后第3至6位,则全由网站一网打尽。在前10位排名中,只有提神饮品RedBull产自奥地利,其余皆为美国制造。他们凭什么赢得如此高增长?经营有方?新品开路?还是好运撞头? 第1位苹果电脑 价值升幅:38% 当选原因:旗下iTunes网站已卖出4亿多首歌曲。 苹果电脑的业务,曾一度惨不忍睹,直至2001年推出第一部能支持Windows系统的iPod,情况才有反弹回升之势。目前iPod是品牌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不过其成功关键,还是i-Tunes音乐商店。 2003年,苹果在美国唱片工业协会与其他P2P业者法律诉讼时,乘机推出iTunes,令音乐商店很快获得5大唱片公司的同意,以接近成本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购买单曲音乐。网站一开即可提供高达7万多首音乐下载,加上可在线上以小额付款、单曲选购的方式直接下载到自己的iPod,立即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喜爱。其后品牌推出平价的iPodmini,更把产品推向大众化。 除Windows版的iPod外,品牌还与惠普联盟,让iTunes的下载软件直接安装在惠普每年销售的约2.5千万部个人电脑上,同时又与摩托罗拉合作,让使用者播放选取自网站或私人唱片收藏的歌曲。虽然新手机能播的曲目有限,却是iTunes扩张市场的另一新渠道。 第2位Blackberry 价值升幅:36% 当选原因:属无线通讯设备品牌,可提高用户生产力。 Blackberry因“9·11”事件而声名大噪,事件发生当日,网络挤塞,惟独Blackberry的SMS及电邮畅通无阻,之后短短两年,将近一半以上的白宫官员、国会议员,乃至美国前500强企业,都改用它发布决策。品牌的成功,不少人归功于它创新的Push技术。所谓Push,即以主动方式,从邮件服务器主动将邮件送到用户的流动装置上,让人随时随地都能收发邮件,这对于一些企业老板来说确是一大喜讯。 第3位Google 价值升幅:36% 当选原因:全球最大网上搜索引擎,能搜寻80亿个网页。 Google搜索器的强势地位无人可取代,早前还传闻企业将推出容量高达1G的免费电子信箱“Gmail”,虽还只是在试验阶段,却已经把一堆靠免费电子信箱吸引用户的门户网站吓得大惊失色。另外网站还与4所著名大学合作,发展电子图书。此外,企业善待员工,让他们自己安排上班时间,并聘用名厨烹调可口的午餐与晚餐。另外,员工愿一直工作到深夜也是企业成功的地方。 第4位亚马逊网站 价值升幅:35% 当选原因:网站推出付79美元年费换取免费邮递的服务。 网站在美国境内新推出单一收费的快递服务AmazonPrime,客户每年只要付79美元,就可无限使用。虽有市场分析员担心成本过高,收费太低,但网站反驳,品牌经营的关键因素并非利润率,甚至也不是每股盈利,而是自由现金流,即在不对外借款的情况下,公司能创造出用于业务经营和业务扩张的资金。5年前,网站没有任何自由现金,去年,品牌的自由现金达到了4.7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38%。 第5位Yahoo! 价值升幅:33% 当选原因:新网上音乐订购服务有1000万首歌曲供用户下载。 现在雅虎每月的全球经常用户超过3.45亿名,每月网站浏览次数高达885亿次,且仍在持续增长。虽然网络业务竞争激烈,后来者来势汹汹,但由于 Yahoo!能逐步转型为一家集通信、娱乐及社群网上平台,不再局限于搜索和电邮信箱的门户网站,令品牌在业界屹立不倒。创办人之一的杨致远说,未来3 至 5年,雅虎将会加强在多媒体综合运用上的研发,一旦移动电话、电脑及电视都能够连接互联网,将令雅虎成为一家多媒体公司。 第6位eBay 价值升幅:31% 当选原因:全球最大拍卖网站,拥有超过1.35亿名登记用户。 拥有1.35亿名登记用户,25.4万间网上商店,销售产品分类超过4.5万个的eBay拍卖网,拍卖品千奇百怪,例如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稀世金币等,吸引网民不断涌入。而除了B2C的交易模式外,网站还涉足B2B市场。两年前,eBay在美国收购了一间B2B公司 fairmarket.com,早先又与环球资源结盟,把产品直销给国内个人客户及中小企业。此外,网站对用户监管严谨,还未雨绸缪买下一家网上付款公司 Paypal,解决安全付款问题,赢得了用户信任。 第7位RedBull 价值升幅:31% 当选原因:去年卖出19亿罐提神饮品。 RedBull是主导提神饮品市场的品牌,凭着赞助各类型运动而广为人知,同时开拓多个销售点,让消费者随手可买。企业一直注重宣传推广,花在这方面的费用占收入的3成,比起可口可乐的9%多3倍,2004年更以高调姿态买下Jaguar'sFormulaOne赛车队,名气大增。加上其有趣幽默的广告,品牌更加深入民心。 第8位星巴克 价值升幅:24% 当选原因:去年平均每天开4家分店。 从西雅图的一家小公司,发展成拥有5000多家门店的大型企业,2001年营业额为26亿美元,利润1.81亿美元,在《商业周刊》的全球著名品牌排行榜上,排名 88位。2003年,当选《财富》杂志全美最受赞赏的公司第9位。这间全球最大的连锁咖啡店几乎不做广告,但短短几年内,却凭着亲切的服务,改变了人们对便携咖啡的观念,通过贴心的服务,外带咖啡不但能够打出品牌,还摆脱了微利的宿命。 第9位Pixar 价值升幅:23% 当选原因:制作的电影动画《超人特工队》成为去年最畅销DVD。 Pixar这家动画制作公司,可说是迪士尼的票房保证,过去制作过的《反斗奇兵》、《特工队》、《反斗奇兵续集》、《怪兽公司》、《海底奇兵》占迪士尼动画收入来源的5成,《海底奇兵》更让迪士尼的动画咸鱼翻身。创办人兼总裁EdCatmnll说,公司的成功,除依赖员工不断发明技术,增强影像外观、提升动画师的效率外,部门间不断沟通也很重要。例如一个场景的制作人可直接找动画师沟通,不必先经过高层主管,这套系统运作十分良好,保证了公司的成功。几年前美国海军甚至派遣高层组织专家去学习。 第10位Coah 价值升幅22% 当选原因:日本销售量占总销量的22%。 美国知名皮具制造商,自变革为年轻化形象之后,深得消费者喜爱,推出的多种产品深得日本人欢心,加上生产环节放在低价劳动力市场,毛利率得以从55%升至71%。 链接 后10强 第11位:天自食品零售商WholeFoods 第12位:电子游戏出版商Elec-tronicAtrs 第13位:音乐频道MTV 第14位:韩国电子产品制造商三星 第15位:女性内衣品牌Victori-a`Secret 第16位:运动生产商Nike 第17位: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 第18位:一级方程式 第19位:体育频道ESPN 第20位:电单车品牌哈利

2005/07/08

Unix简史

从chinaunix上面一点点的整理来的。很久之前农夫的贴子。 很久之前就看过了,重温一下。 Unix简史 UNIX 系统自 1969 年 Ken ThompsonKen Thompson 与 Dennis RitchieDennis Ritchie 在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发展出雏形至今,已历经近 30 来年。而"UNIX" 这个字典上查不到其原意的怪字,其实是戏谑 MULTICS(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ystem)操作系统的大而无当所产生的谐音字。 在 1957 年 10 月,前苏联发射了第一枚人造卫星,此举让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决定投下巨额的经费用以支持及发展科学,美国高等研究计划署(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便是在这个时空下设立了,该单位负责推动系统发展等相关计划,成为当时美国电子计算器发展的重要推手。1960 年代是大型计算机的发展年代,当时的麻省理工学院因最先实现了兼容分时系统(CTSS, 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在电子计算器领域享有相当崇高的地位。1963 年,麻省理工的里克莱德(J. C. R. Licklider, 1915~1990)推动了 MAC 计划,MAC 以 IBM 的大型计算机做为主体,连接了将近 160 台终端机,这些终端机就四散在学区以及教职员的家中,可以让 30 位使用者同时共享计算机资源。这项计划到了 1965 年便不堪负荷,于是麻省理工便决定开发更大型的分时计算机系统。新的计划便是 -- MULTICS。一个计算机史上最为庞大的分时计算机系统,企图连接 1000 部终端机,支持 300 位使用者同时上线的分时计算机系统。她面临的是,操作系统的分时观念还在各学术与研究机构探索成形中,计算机硬件亦需重新设计的双重挑战。 当时,麻省理工原本找 IBM 来配合这项计划,但 IBM 正忙着应付自己的问题而无意配合 MULTICS 计划。此时,通用电子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也就是奇异公司正好在发展自己的大型主机,见机不可失,便极力邀请麻省理工参予她们的 GE 645 大型主机的规格制定。有了奇异热心主动的计算机硬件配合,麻省理工找上的不能贩售计算机却人才济济的贝尔电话实验室来负责承包软件工程。于是乎,MULTICS 的计划便在 1965 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奇异公司及贝尔电话实验室这三个成员开始共同发展。 1969 年,MULTICS 计划在历经四年的奋战后,仍旧未达到原先规划设计的理想,贝尔电话实验室决定退出计划。功能未达原始设计理想的 MULTICS 还是安装在奇异公司的 GE 645 大型计算机上供麻省理工使用。奇异公司在该计划草草结束后不到一年便完全淡出大型计算机市场。日后,MULTICS 计划被嘲解为Many Unnecessarily Large Table In Core Simultaneously。农夫我个人认为, MULTICS 计划诞生在大型计算机将开始鼎沸的 1965 年,夭折于大型计算机最为辉煌的 1969 年。她如果适时在 1960 年代末期成功的话,绝对可以助长当时已经普遍被计算机权威人士视为理想的『计算机公用事业』,至少可以让大型计算机的发展与资源集中的应用模式就不至于会在 1970 年代初期就迅速萎缩。因为 MULTICS 计划如果成功,至少能让当时的大型计算机的应用规模大上 10 倍左右。然而,MULTICS 计划失败了。她严重地打击了当时依赖大型计算机主机的计算机公用事业业者在发展上的信心。更由于没有相似的计划后继进行,使得集中式的大型计算机主机没有明显的 使用效能提升,而加速催化计算器工业的转变,以寻找新的道路。另一方面,MULTICS 计划失败的经验亦让当时参与该计划的软件工程师们得到相当宝贵的经验与正面的影响。 几年后,就在 AT&T,MULTICS 计划这个不同凡响的失败换来的一个不同凡响的成功。一个戏谑她的名字诞生了 .... UNIX。 一个游戏的开始 1969 年贝尔实验室的计算器科学研究中心(Computing Science Research Center)成员退出 MULTICS 计划的同时,贝尔实验室本身其实也没有一套完善便利的交谈式计算器服务环境。在其中不少工程师们也正为了改善程序设计环境努力着, 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 和其同事们在当时草拟一个新的档案系统架构,这个档案系统也就是早期的 UNIX 操作系统的档案系统的前身。当时的 Ken Thompson 忙着使用 Fortran 语言将原本在 Multics 系统中开发的game 叫 "Space Travel"(太空旅游)转移到 GECOS System 上开发。当时 GECOS System 大型计算机的 CPU Time 相当昂贵(一秒要 75 块美金),同时控制 "spaceship"(宇宙飞船)的效果不甚理想,于是 Ken Thompson 不得不寻找替代的开发环境。Thompson 看上了一台很少被人使用的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PDP-7 迷你计算机,当时 PDP-7 使用的是 Graphic-II 显示器,具有不错的图形处理能力。Brian kernighan于是 Ken Thompson 便与 Dennis Ritchie 连手将程序设计转移到 PDP-7 型计算机上。Ken Thompson 在移转工作环境的同时为了得到较好的发展环境,便与Dennis Ritchie 共同动手设计一套包含 File System、Process Subsystem及一小组 Utility 的操作系统,当时这套系统仅能支持 2 个使用者使用。由于贝尔实验室对于MULTICS 计划失败的阴霾还未消散, Brian Kernighan 这位仁兄开玩笑地戏称这套新的操作系统为UN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ystem,缩写为 UNICS,之后大家取谐音便叫她为"UNIX",没想到这个开玩笑的名字会被人叫到今天。 初期的自由发展 事实上该套 "UNIX" 系统在当时仅是私下的被使用,也并没有得到多大的重视, 一直到 1971 年的一个正式的计划,UNIX 才正式被搬上台面。PDP-11/201970 年,当时贝尔实验室的专利部门(Patent department)缺乏一套文书处理系统,为了设计开发的需要,于是买了一台 PDP-11 计算机。当时 PDP-11 计算机的交机过程并不顺利,处理器先到,硬盘则多等了好几个月。当 PDP-11 一切准备妥当后,他们便将 UNIX 移植到拥有 512K bytes 硬盘的PDP-11/20 型计算机上,并在此系统之下开发了一套文书处理工具。而这套工具便是后来 nroff / troff 的前身。那时的 UNIX 提供 16K bytes 给系统、8K bytes 给使用程序,档案最大的极限是 64K bytes。而此套含有文书处理工具的系统,也正式获得贝尔实验室的专利部门采用,系统名称并被编为 "First Edition"。在 UNIX 移植成功后 Thompson 用 B 语言为它添加了 Fortran Compiler,但因为 B 语言属于一种解译语言(interpretive language),执行成效并不是很好,于是 Ritchie 又将它 -- Compiler 发展成可产生机器码、允许定义数据形态及结构, Ritchie 称它为 C 语言。1973 年并以 C 语言改写全部UNIX 原始程序,UNIX 于是首度出现正式版本--V5 (第五版)。 此时的 UNIX 慢慢地在贝尔实验室内部蔓延开来,装机数也变成了 25 部之多。由于当时的贝尔实验室实际上是掌控在美国电信电话公司(AT&T)及其子公司西方电器公司的手上,实验室主要是负责研究改进西方电器公司制造的和美国电信电话公司在贝尔系统中使用的电信设备。同时根据军方合同,从事与国防有关的研究与改进的工作。而 AT&T 本身由于有反托拉斯法的限制并不能从事于任何有关计算机方面的销售,所以 AT&T 的主管阶层们对于当时 UNIX 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支持,因而当时贝尔实验室内部对于 UNIX 的发展并不是相当在意也无意于将之推广。不过为了应付实验室内各部门日益增加的 UNIX 使用者与相关技术支持需求,还是成立了 UNIX System Group(简称 USG)。但该组织也仅只是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未赋予继续发展的任务。所以当时的 UNIX 发展,全靠AT&T 的工程师们的努力。这段期间 UNIX 的发展完全没有组织及系统性可言,而玩家尽是一些工程师们,于是乎种下了 UNIX 日后较难以被一般人所接受的命运。 走出贝尔实验室 1974 年 Thompson 与 Ritchie 共同在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发表了一篇 UNIX 论文 "UNIX Time-Sharing System" 得到相当大的回响。 1975年 UNIX 发表第六版(V6)﹐其提供的强大功能更胜过当时昂贵大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其最大特点是以高级语言写成,仅需要做少部份程序的修改便可移植到不同的计算机平台上。 UNIX V6 版本并附有完整的程序原始码在 1976 年正式从贝尔实验室内部传播到各大学及研究机构,UC Berkeley 也就是依据这个版本开始研究并加以发展,并在 1977 年发表 1 BSD(1st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版本的 UNIX OS,其后续的发展更为 UNIX OS 贡献良多且影响深远,此点稍后再为你说明。同年 UNIX 因它提供良好程序发展环境、网络传输服务与及时服务 (Real-Time Services),而广得各电话公司采用。Interactive System Corporation 更因 Value Added Reseller (VAR) 运用 UNIX 来强化办公室自动化环境,成为第一家应用 UNIX 操作系统的公司。此年 UNIX 亦被修改并第一次装到 Interdata 8/32 型计算机上。这也是 UNIX 操作系统首次安装在非 PDP 型的计算机上。自此 UNIX 系统开始被移植改装到各型微处理机及新计算机上一个稳定的基石. 1978 年 UNIX 发表对今日影响最重大的 UNIX 第七版(UNIX Time-Sharing System,Seventh Edition)也就是 V7。此版本包含 Fortran 77 compiler、Shell(只有Bourne Shell)、文件处理工具(nroff/troff、roff、 MS mocro等)、UNIX-to-UNIX-file-Copy(用来支持两台 UNIX 机器间的档案传输)、数据处理工具(AWK、SED 等强悍的工具)、除错工具(ADB)、程序发展工具(MAKE)、Lexical analyzer generator(LEX、YACC 等)、简单的绘图工具、并支持 C 语言及 LINT verifier,主要执行于 PDP-11 及 Interdata 8/32 型计算机上。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其系统的架构与功能已经是相当的完备的了。Bourne Shell 的原作者称她为 "improvement over all preceding and following Unices",在今日也有人称这个版本是 "last true Unix"。由此可见 V7 在 UNIX 发展里程上的扮演了相当重要的盘石角色。 在当时 DEC 公司推出了一款 32-bit supermini 主机 -- VAX,搭配的 VAX 的操作系统叫做 VMS。这款迷你级计算机的硬件无可挑剔〈直到今日她的稳定度仍是被诸多老一辈的系统管理者所赞许的〉,但 DEC 对 VMS 操作系统的支持性却让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们宁愿使用 UNIX OS 。而这项工作则是由 John Reiser和 Tom London 所共同完成。他们以 V7 为基础转移 UNIX OS 到 VAX 计算机上使用。这个版本被称为 UNIX V32。同时为了转移的方便性,他们把 32-bit 的 VAX 当成是大一点的 PDP-11(因为 DEC 的 PDF-11 型计算机是 16-bit),同时为了执行的效率,V32 放弃使用 VAX 硬件提供的一项 paging 功能(DEC 的 VMS OS 有支持 paging 功能,也由于 V32 舍弃这项功能,所以 V32 没有虚拟内存的功能)。即使是如此,V32 支持的地址已高达 4Gb。就这样没有支持paging 功能的 V32 开始被广泛的安装在 VAX 的机器上运作。DEC 则是在 1984 年左右推出来自己的 UNIX OS,叫做 ULTRIX。 一个重要的延续及发展 -- BSD UNIX 时间回到 1973 年 11 月, Ken Thompson 和 Dennis Ritchie 在印第安纳 Purdue 大学的一场操作系统原理的座谈会。会场上、坐着一位柏克莱大学(U.C. Berkeley)教授,名字叫 Bob Fabry。当天的 K&R 所发表的 UNIX 立刻引发 Bob Fabry 的极度兴趣。当时的柏克莱还是处在使用大型计算机主机、批次执行程序的阶段,并没有像 UNIX 这样的交谈式作业环境。会后,他便决定将UNIX 带回柏克莱。于是柏克莱的计算器科学、数学与统计三个系所合买的一台 PDP-11/45,准备用来迎接 UNIX。1974 年 1 月,Bell Labs 寄来了一卷 V4 的磁带,学生 Keith Standiford 便开始进行安装 V4 的工作。安装时 Standiford 碰到了问题,便转向 Bell Labs 求援。人在新泽西州的 Thompson 便透过柏克莱这端速度只有300-baud 的调制解调器在在线进行侦错。 在 UNIX 的发展史上,这是 Bell Labs 与 柏克莱的第一次接触。完成除错后,V4 便顺利地在柏克莱这台新买的 PDP-11/45 计算机上工作了。当时这台是三个系所合买的,计算器科学好不容易装上了 UNIX,却碰到数学与统计系所要使用 DEC's RSTS system,所以在一阵协调后,UNIX 与 DEC's RSTS system 以 8:16 小时的比例分配,供三个系所轮流使用。一段时日后,具交谈式功能的 UNIX 在效能上的表现得到绝多数学生们喜爱,纷纷将自己的计划转向UNIX 的时段。而一天占了 16 个小时的批处理时段却乏人问津。当时 Eugene Wong 与 Michael Stonebraker 教授,看上了 UNIX 提供的便利性,便打算将他们的 INGRES 数据库计划重原先批处理的计算机环境转移到UNIX 系统上面。在 1974 年,他们为这执行计划添购了一台新的 PDP-11/40计算机,上面安装了 V5。这个计划也就是柏克莱的第一个将作业环境转移到UNIX 的案子。UNIX 作业环境的需求,在柏克莱迅速地成长。为了应付需求, Michael Stonebraker 与 Bob Fabry 教授决定再申请购买两台 PDP-11/45。1975 年初,DEC 推出 PDP-11/70,价格差不多等于两台 PDP-11/45,但功能强过 PDP-11/45,所以他们便决定改购买一台 PDP-11/70。这台机器引来了 Ken Thompson、碰上 Bill Joy 以及日后产生了 1BSD。她就宛如是一块 UNIX 史上的地标,沿袭自 Bell Labs,竖立在柏克莱,承先启后并开创新局。农夫个人认为,她应该被供在博物馆. 当这台机器在 1975 年终运达柏克莱时;同一时间,Thompson 受邀回母校(柏克莱)当客座教授,科目就是 UNIX。Thompson 在校期间与 Jeff Schriebman和 Bob Kridle 一起动手将新版的 V6 安装在 PDP-11/70 Bill Joy1975 年,一位密执安州大学的毕业生来到了柏克莱,他的名字就是 Bill Joy。当时 Joy 和同学 Chuck Haley (tar 就是他写的)喜欢一起泡在计算机房里面,Thompson 也时常插上一脚。他们成功地改善了 Pascal 的解译与侦错的能力,同时还提升了解译与执行的速度。另外换装上 ADM-3 的屏幕后,他们觉得ed 文字编辑指令并不合用;于是根据另外一个相似的 em 指令,发展了自己的觉得满意的文字编辑工具,也就是指令 ex。 1976 年夏天,Thompson 结束了他的休假回到 Bell Labs。此时的 Joy 和 Haley 已经开始着手探索 UNIX kernal,甚至还做了一些修改。1977 年初, Joy 制作了一卷磁带,上头写着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这就是 1BSD。其中包含新的 Pascal compiler 与 ex 编辑器。 次年,来了几台新屏幕 -- ADM-3a,这种屏幕支持光标地址显示,Joy 在这种屏幕上完成了有人爱不释手;有人恨之入骨的文字编辑器 -- vi。接着不久,Joy 便发现一个问题,老旧的屏幕装备,还是会被用在其它的计算机上。为了支持上的方便,Joy 针对此现象设计了一个接口,用来管理、支持不同的屏幕装备。这个接口就是现在的 termcap。1978 年中,包含了功能加强的 Pascal 与 vi 及termcap 的 "Second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也就是 2BSD,迅速的取代了原先版本。1979 年,至少有 75 部 PDP-11 的机器上安装 2BSD 在运作着。自此在 DEC PDP-11 系列上执行的 BSD 版本便一直以 2.xBSD 作为识别。由于 PDP-11 计算机实在相当长寿,持续到今日农夫我仍然在网络上发现过关于 PDP 计算机的网站。似乎到今日它们仍旧在某些地方默默地工作着。2.xBSD 最近的一次改版是在 1987 年,使用 4.3 BSD 为主架构改写,版本定为 2.10 BSD。 在 BSD UNIX 中登场的重要功能当中,有一个直到今日仍然叫人又爱又恨的指令 – vi。我接触过不少学习 UNIX OS 的人,大部分的人对 vi 的使用与掌握都不算顺手,其中恨死这个指令的也大有人在,前些日子农夫我还看到某个网站公开讨论起 vi 是否阻碍了 UNIX 的发展?实在夸张了一点! Bill Joy 多次公开地说,他要是知道 vi 会如此受"欢迎"的话,他宁愿当初没有写 vi 这只程序。不过 Bill Joy 也说过,当时他原本还想加入一项 Multiple Windows in vi 的功能,不过当他在写这部分程序的时候,磁带机坏了,所以Bill 只好在没有备份的情况下继续工作,想不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程序写到一半,他使用的硬盘也跟着挂了。在无可挽救又没有备份磁带的情况下,Bill 宣告放弃为 vi 增加 Multiple Windows 这项功能。事后 Bill 为前一版的 vi 写好使用说明后就继续作其它的事。所以 vi 就长成今天那付德性。农夫我认为这或许是福不是祸!搞不好当初要是连 Multiple Windows 这项功能一起发表的话,上头的图可能就是遗照了。 当时有位 Richard Fateman 教授,原先使用一台 PDP-10 上进行着他的 Macsyma 研究计划。但他需要更大的内存地址来执行程序,所以在 1978 年初,他看上了当时迪吉多新发表的 VAX-11/780。好不容易,他联合了其它的部门才凑足购买 VAX 的经费。刚开始时,机器原本安装的是 VMS 操作系统。不过别的成员要执行 UNIX 操作系统,于是 Fateman 安装上了 V32。但问题来了, V32 并不支持虚拟内存,Fateman 便找上了 Domenico Ferrari 教授,希望他 与他的研究小组能为 UNIX 加上这项功能。当时一位学生叫 Ozalp Babaoglu,他想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似乎可行,但因为牵涉到 VAX 硬件与 UNIX kernal的问题,于是他找上了 Joy 帮忙。就在只有一台 VAX 的状况下,他们努力奋战着。1979 年 1 月,在 VAX 上支持虚拟内存的 UNIX 版本终于诞生,V32 从此走入历史。紧接着 Peter Kessler 与 Marshall Kirk McKusick 为他加上了Pascal;Joy 则动手将 2BSD 上的 ex、vi、C shell 等工具转移了过来。这个版本就是 3BSD。一个首次支持虚拟内存、demand paging 和 page replacement 的 UNIX OS。 UNIX 与 DARPA 交会 1970 年代末,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机构(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 简称 DARPA)正在为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LSI及计算器视觉等研究(vision research)找寻一个可共通作业的计算机环境。硬件方面的首选是迪吉多的 VAX 主机。配合的操作系统是 VMS。这样的组合因拥有相当接近 DARPA 需求的功能被列入优先的考量,但在 DARPA 与 DEC 商谈对于 VMS 的支持事宜之后,DARPA 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这迫使他们考虑朝向UNIX 发展。但当时 UNIX OS(指的就是32V) 搭配 VAX,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支持虚拟内存;但此时已经有人克服了。 当时,Bob Fabry 教授写了一份建议书给 DARPA,建议他们以柏克莱支持虚拟内存的 3BSD 为基础,发展成为计划所需。这份企划书引起了 DARPA 的高度兴趣。随后 3BSD 也实际获得了 DARPA 相关计划成员们的良好风评,也因此最后柏克莱大学打败了卡奈基梅隆大学与 BBN(Bolt Baranek & Newman, Inc.),让 Bob Fabry 成功地获得了 DARPA 的资助合约。这份合约开始于 1980 年 4月,为期 18 月。此后的 DARPA 便以 UNIX OS 为标准操作系统。Bob Fabry教授在取得 DARPA 合约后,依约成立了一个支持机构,也就是 Computer Systems Research Group 简称 CSRG。Bob Fabry 找上了 Bill Joy 来负责软件开发。Joy 迅速地以先前的 3BSD 为基础,整合新的功能。如 Job Contro l(作者是 Jim Kulp)、auto reboot、1K block file system。同时也整合入Pascal compiler、Franz Lisp system、enhanced mail handling system。这就是在 1980 年所发表的 4BSD。没多久她便被安装在将近 500 台VAX 上。DARPA 采用了这个版本作为当时 DARPA 的标准 UNIX 操作系统。树大招风,当时,有位在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的仁兄叫 David Kashtan,写了一份关于 VMS 与 BSD UNIX 在 VAX 上的执行效率评估。该份报告指出 BSD UNIX 在效率上不如 VMS 来的好。Joy 知道这件事之后,花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重新调整 UNIX kernal。然后也写了一份报告,证明他们的BSD 在 VAX 上要比 VMS 优越多多。1981 年 6 月,这个 Joy 调整过的系统,加上了 Robert Elz 写的 auto configuration,以 4.1BSD 的版本发表了。当时的 DARPA 对柏克莱 4.1BSD 的表现相当满意,于是续签了两年的新约,金额更是先前合约的 5 倍。其中有一半的金额用在资助柏克莱继续发展 BSD UNIX。钱多的相对代价就是要求高。当时,DARPA 对 UNIX 的期望开出了明确的目标;更迅速、更有效率的档案系统、支持程序可执行地址达 multi-gigabyte、提供弹性的解译沟通能力、具整合支持网络能力。在此同时,为了达到计划的目标,DARPA 成立的一个指导委员会;主要的成员有柏克莱的 Bob Fabry, Bill Joy, Sam Leffler、BBN 公司的 Alan Nemeth and Rob Gurwitz、贝尔实验室的 Dennis Ritchie、史丹佛大学的 Keith Lantz、卡内基.梅伦大学 Rick Rashid、麻省理工学院 Bert Halstead、信息科学协会 Dan Lynch、DARPA的 Duane Adams and Bob Baker 以及加州.洛杉矶大学的 Jerry Popek。不久,Joy 便开始整合早先 BBN 的 Rob Gurwitz 所发表的 TCP/IP protocols,不过他对 BBN 这些程序的执行效率并不满意,于是 Joy 与 Sam Leffler 重新写的一版自己的程序。另外,并加入了一些支持网络的工具 rcp, rsh, rlogin, rwho。他们称她为 4.1aBSD,这个版本并没有正式发表,在1982年 4 月开始供内部使用。虽是如此,在 4.2BSD 未正式发表之前,她还是繁殖的到处都是。6 月,4.1aBSD kernal 加上了新完成的档案系统,版本更新为 4.1bBSD.rcp, rsh, rlogin, rwho 这群指令。因安全机制上的理由,逐渐被另一群新的指令群所取代,新的指令群叫 SSH (Secure Shell)。SHH 相关网址(http: //www.ssh.org)。 1982 年的春季末,已厌倦了在柏克莱环境的 Bill Joy ,答应受邀加入当年刚创 办的 Sun Microsystems, Inc.,成为 SUN 的第四号创办人。那年的整个夏季他就在两地奔走。之后他对修改中的弹性解译沟通机制及改写 UNIX kernal 到一个段落之后,由 Leffler 接手了他的工作。由于合约期限的因素,Leffler 在1983 年 4 月发表了 4.1cBSD ,提供给参予 DARPA 各项相关计划的成员试用。6月,DARPA 的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招开,验收与检讨最新版的 BSD 成果。继续整合 UNIX 系统的 Leffler,在 1983 年 8 月,发表了 4.2BSD。她达到了 DARPA 的预定的需求;足以应付 CAD/CAM 影像处理与 AI 研究的高速的档案系统及扩展强化的虚拟内存功能;提供能分散处理的解译沟通机制;支持56-Kbit 的 ARPA Internet 网络连结,以及 10-Mbit/s Ethernet 的局域网络;还有经过重组架构已模块化的 kernal code ,提供更有效率的计算机平台移植。 SUN 以生产 RISC 架构的工作站计算机为主,使用的正是以 BSD 为基础所的UNIX OS。在当时以不逊色于大型计算机的多人多任务、具网络沟通功能的UNIX OS、加上价格低廉的硬件(相对于 mini 级计算机而言),广获得工程界的青睐,而 mini 级大计算机的命运自此注定开始逐渐式微。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因为有了网络于是也开始朝向 Client-Server 的架构发展。 1982 年,SUN 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 -- SunOS 1.0 -- 承袭自 4.1BSD。一直到 1990 年 11 月,发表 SunOS 4.1.1 版同时冠上 Solaris 1.0 时,SUN才算开始向 System V 版本靠拢。SunOS 4.1.1 可算是以 BSD 为主体再附加上 System V 工具的 UNIX 混血儿。但这其实是个商业考量的过渡性做法(后文会加以说明)。而 SunOS 4.1.x 版的字眼也仅延续到 1994 年的 SunOS 4.1.4 为止,她后继的版本是 Solaris 1.3。真正延续到今日的 Solaris 版本,则是始 于 1992 年 7 月的 Solaris 2.0(SUN OS 5.0)。 在商业有所成就的 SUN Microsystems 对 UNIX OS 的发展倒也做了些重大贡献;如 1984 年发表的 NFS(Network File System)与其后在 1986 年发表的 PC-NFS。 商业化的不平坦历程 -- UNIX 版本的战争 UNIX 商业化实质上即意味着将产生各种独立化的 UNIX 版本,这点大概是最显而易见的事实。如果以商品要具备独特性与独占性的利益来做考量的话,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因此 UNIX 开始衍生的相当多的版本。这种现象,对使用者以开发应用程序的厂商而言,已经造成了某成程度上困惑。然而,一种无所适从的无力感其实才刚开始。 1984 年 1 月 1 日, AT&T 这个拥有 1495 亿美元资产、1,009,000 位员工的庞大巨兽,终于被格林法官 (Harold H. Greene) 以反扥拉斯法 (antitrust) 强制拆解成七家 RBOCs (Regional Bell Operating Companies) 。 AT&T 也因而在一夕间解体成为区域性网络公司,从此失去了长途电话的垄断性地位。这种时空的转变让 AT&T 对 UNIX 的态度有了 180 度的转变(其实,农夫我指的是收费的态度)。 先前已经提过 70 年代初期的 AT&T,已经在长途电话市场上占有绝对垄断的优势,因而被美国政府的限制不得涉足与从事计算机与其它行业,也正因而造就了UNIX 发展初期的自由开放。直到 1979 年,AT&T 才宣布要将 UNIX 商业化的计划。1981 年 11 月,AT&T 属下的 USG 发表了 System III。次年又更新为System IV。稍后于 1983 年,AT&T 将 CRG, USG 合并成立了 UNIX System Development Lab. 一般简称为 USL,从其名称就不难清楚她将要扮演的角色。该年 System V 上市了。此时 AT&T 发觉每次版本更新都得花不少宣传费,实在不划算,所以决定在 System V 以后,名字就不再做变动了。1984年,System V Release 2 发表,简称为 SVR2。在这个版本中,才终于看到来自 BSD 版本的 Virtual memory 功能,农夫我不得不惊叹 AT&T 的稳健作风。SVR3 则是到了 1986 年才发表,随后 1987 年又发表了 SVR3.2。 1987 年,在工作站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地的 SUN,找上了 AT&T,打算将 System V 与 BSD 这两大版本归为一统。1988 年初,双方更签订了合作合约, AT&T 取得 SUN 的一席董事,同时亦有权买下 SUN 百分之二十的股份。这项合作计划,原本有机会整合当时版本纷乱的 UNIX OS。但那是理想。实际上这个计划反而让 UNIX 族群里的其它成员恐慌万分,特别是 IBM、DEC、HP 这几个产业龙头。为了抵制这项行动,他们组织了一个反对联盟。因此「开放软件基金会」也就是 Open Software Foundation 简称 OSF 在 1988 年正式诞生;成员除了前面的三巨头外,尚有多达三十几家计算机硬件制造厂商与系统咨询顾问公司,也相继以行动投入到此反对的行列中。然而 AT&T 与 SUN 也不示弱地组织了 UNIX International,也就是 UNIX 国际公司,成员数量虽然不比 OSF阵营来的多,但如果她是 Intel、Toshiba、Unisys、Motorola、Fujitsu,这几个大块头,那也是很够看头的。企业自身的利益在现实世界里始终是以个体的考量为优先,所以这两大阵营始终没能再达成任何共识,就连当时所制定的 UNIX 统一标准规格,严格来说也从不曾被实现过。这种企业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其实也存在于同一个阵营中不同的成员之间。两大阵营对峙,可以说是 UNIX 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产业冲突事件。由于商业利益的政治考量大过技术问题的考量,也因此奠定了 UNIX 将继续分裂下去的命运。 AT&T 在 1989 年发表了 SVR4,SUN 在日后也将她的 SunOS 4.1. 1 开始冠上 Solaris 的字眼,以行动靠拢 SVR4。OSF 则是在 1990 年发表了 OSF/1。UNIX 版本的问题因而更加混乱了。但有趣且可笑的是,开放系统 -- Open System,这个双方都标榜的理念与观念却因此在计算机产业界引起了回响,这点倒是原先所始料未及的。 不久 AT&T 撤销了对 SUN 的投资,同一个阵营的成员彼此也因而劳燕分飞。USL 在 1991 年正式转变了一家独立的商业公司。但 UNIX 在商业市场上的价值却出现了变化... 让 UNIX 自由 -- Networking Release 2 自从 UNIX 走出贝尔实验室后,研究机构与学术界就扮演了继承与发展的双重角色。在 1979 到 1984 年这段期间,UNIX 的拥有者 AT&T,对于学术界的授权政策尚可用『大方』来形容;同时也对学术界做某种程度的资助与合作。当时的学术界,得助于 AT&T 的大方授权与分享程序原始码,研习 UNIX 这个分时操作系统开始在学术界蔚为一股风气,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潮流或一种流行。其中,像柏克莱 BSD 对 UNIX 的贡献,就是一个公开的事实。但早期的 BSD 使用者,是必需向 AT&T 支付授权金的。这点,从产业界资助学术界的角度来看是一点也不值得惊讶的。因为资金的援助为了就是取得其成果。所以当时基于 AT&T 原始码所发展的成果,均归属 AT&T 所有。也因而 AT&T 掌控了 UNIX 的所有权。到了1984 年以后,AT&T 开始更积极地保护 UNIX 的原始码;AT&T 甚至还要求各大学的使用人员签订保密条约,想藉此防堵 UNIX 的原始码从学术单位流出,以影响到商业利益。 在 DARPA 资助柏克莱从事 BSD OS 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 TCP/IP 这项广泛影响现今计算机与因特网的通讯协议。由于 DARPA 对于资助开发的软件项目有明文规定接受资助者必须无条件地释出程序的原始码,所以 TCP/IP 的原始码与程序的版权并不属于 AT&T 所有。这点在现今看来其意义是不凡的。也正因为有此一条件,柏克莱的 CSRG(Computer System Research Group)因应 BSD Vendors 需求,在 1989 年 6 月发表了 Networking Release 1,她包含了 TCP/IP source code 以及一些工具,提供给当时正开始起步发展的个人计算机制造业者使用。Networking Release 1 授权收费仅 1000 美元,而且不需要 T&T 的商业授权,取而代之的是柏克莱大学的开放式授权。 农夫我看柏克莱授权方式,几乎可以说是一种良心式授权方式,在实质的运用上她完全没有限制。她允许原始码或执行档在任何情况下修改并且允许将修改后的程序从事商业行为而无须任何回馈,当然也没有绝对要求开发者必须要释出原始码。如果你改都不改地加以贩售,她也没有意见。但有一点不可违反的限制,就是必须在衍生物的版权声明上提到柏克莱的贡献。这种做法在日后,也没有多少改变,而这样的授权方式也成为了柏克莱的授权精神。 Keith Bostic由于 Networking Release 1 所得到的响应实在远超过 CSRG 成员的预估。这个不算差的成果,让柏克莱的 CSRG 觉得有必要释出更多属于 BSD的程序原始码。于是激发 CSRG 的成员 Keith Bostic 开始组织志愿工作者从事一项就算不能够惊天也足以动地的程序写作计划。计划的主要目的在当时还真让人感到有点"乌扥邦"。农夫我个人喜欢戏称她为『解放 UNIX 计划』。 Marshall Kirk McKusick这项计划大体上分成两个部分,操作系统工具(Utility)与核心(kernal)。而且参与人员必须在完全没有参考 AT&T UNIX source code的情况下进行撰写程序的工作。因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写出来的程序代码,才能摆脱 AT&T 的著作权束缚。当然这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Keith Bostic 四处奔走,组织了超过四百名热心的软件工程师,经过了长达十八个月的奋战之后,操作系统主要的工具与链接库才算改写完成。Marshall Kirk McKusick 负责改写当时的核心程序。但系统核心的部分,由于长期以来柏克莱与 AT&T 一直就彼此分享 UNIX 原始码,所以各自所加上去的程序代码早已混杂难分了。为了彻底的厘清双方各自撰写的部分,他们下决心进行逐行比对。首先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将核心程序每一行每一个档案都建立转换比对的数据库。然后接着进行移除来自 AT&T 32V 的程序代码并改写她们。即使是如此,仍旧有 6 只程序让他们束手无策,因而无法将核心程序彻底完整地改写。最后,他们还是决定将他们所做的所有成果发表。授权的方式沿用 Networking Release 1 的授权方式,授权的磁带依旧是 1000 美金。这个版本就是 Networking Release 2,也有人称她为 4.3BSD NET/2。发表的时间在 1991 年 6 月。虽然这是个不完整的操作系统。但,在今日看来,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 UNIX OS 自由了。 谁是"老大哥" -- 侵权诉讼 AT&T 的 USL 在 1991 年正式转变了一家公司。当然,这意味着她将更重视UNIX 在商业上的利益。当时的 UNIX OS 早以称霸高阶的计算机市场;从 Cray超级计算机、IBM 的大型计算机主机、迷你级计算机到工作站,均是 UNIX 的天下(这一点,直到现在21世纪,仍旧没有多大的改变)。即使在 80 年代中期后开始迅速发展的个人计算机,虽然当时被戏称为是玩具计算机,但也仍旧有像XENIX[注1], Interactive UNIX[注2] 等几种向 AT&T 缴过税的商业化版本。UNIX 简直就是 AT&T 的一棵摇钱树。但这一切在 Networking Release 2(以后简写为 Net/2)出现之后,起了变化!首先,一位 i386 处理器的玩家名叫 Bill Jolitz,在拿到 Net/2 之后,很快地就将 Net/2 kernal 缺少的程序补齐了。BSD kernal 这时可算是大功告成了。当时 Bill Jolitz 将他们放在因特网与其它人共享他的原始码,并且得到了不少正面的响应。由于这个版本是使用在 i386 微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上,所以就命名为386BSD,在 1992 年 2 月正式发表。这该算是 BSD 首度功能完整且版权独立的版本。Bill Jolitz 是当时唯一的 kernal 维护者。在他离开这个计划之后,继起的 BSD 玩家们延续了这个版本,日后衍生了 FreeBSD,然后又从其中分支出裂NetBSD 版本。 另一个将 Net/2 完整化的是一家叫 Berkeley Software Design, Incorporated 的公司,简称 BSDI[注3]。由于 Net/2 的版权声明中,宣称其源文件的合法性,并且允许使用者,从事衍生物的商业行为,所以 BSDI 将他们修改后的系统命名为 BSD/386。他们并将成果打包,刊登广告以 995 美金的售价贩售 BSD/386,而且含原始码,而且还提供免费服务电话的咨询,电号号码是"1-800-ITS-Unix"。时间大约是在 1992 年 1 月。当时,USL 的 System V含 source code 的价格大约是 BSD/386 价格的一百倍左右。这可惊动了老大哥 AT&T。并且正式地书面严重警告 BSDI 违反的注册商标法(电话号码里有Unix 的字眼),并公开宣称 AT&T 拥有 UNIX 的注册商标。BSDI 再次刊登广告公开反击 AT&T,声明她的商业行为完全合法。果不期然, BSDI 的博命演出让双方手牵手走上法庭。 AT&T 的 USL 控告 BSDI 剽窃他的 UNIX 原始码,要求法官还他公道。在听证会上,BSDI 祭出早已准备好的法宝;自己在无任何 AT&T source code 的条件下写出的合法档案,以及来自于 BSD 授权的 Net/2 source code。前面的证据足以让 BSDI 立于不败之地,后者让 BSDI 置身在暴风圈外。BSDI 的辨证获得了法官的采信。但 At&T 岂会就此罢手,他们将焦点转移到 Net/2 的 BSD 授权上面,并且重新提出控诉,被告的对象变成了 BSDI 与柏克莱大学;同时 AT&T还申请法庭禁止 BSDI 一切的 BSD/386 销售行为。就这样,柏克莱大学也对号入座了。 农夫我认为,毕竟 AT&T 是营利企业,她得维护她的商业利益,这点是天经地义的事。虽然柏克莱大学与 AT&T 在 UNIX 发展上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但商业利益是现实的。企业资助学术界的研究计划,多半是基于商业上的考量;我相信,学术界的少数高层在寻求奥援时不会不明白这一点,即使这有可能让大部分的学术人士无法接受或不愿接受。不管如何,这一记醒棍倒再次挑起了这一点事实。 成为被告的柏克莱大学,只好无奈地面对这场无情的商业诉讼。但他们也同样不甘示弱地对 AT&T 的 Systerm V 著作权提出质疑,因为在 AT&T 的 UNIX 授权声明中完全没有提及柏克莱的贡献。所以柏克莱反控 AT&T 违反 BSD 的授权条款。柏克莱的反击让战况越演越烈,诉讼案一路从 AT&T 的老家新泽西州的联邦法庭打到柏克莱大学的所在地加州法院,但依旧没有结果。 到了 1993 年,官司还在进行中,但 AT&T 却已经打包 USL 准备以一亿美元的价格找寻买主了。最后 AT&T 将 USL 以八千万美元代价的卖给了 Novell。而新买主也当仁不让地加入了这场混战。但却也因此,战况露出了一线平息的曙光。诉讼案在 1994 年 1 月宣告终结,以庭外和解收场。实际的协议内容仅有当事人知情。 如果从胜负的角度来看这场诉讼,或许柏克莱与 BSDI 是胜利的一方。但如果从UNIX 发展的脚步来看这场诉讼,就可能根本没有任何一方是胜利者了。 事件平息后的 1994 年 6 月,柏克莱的 CSRG 风光地发表了 BSD 4.4 Lite。在这个版本中,有 70 个档案引用的一份新修改的版权声明,阐述的 AT&T 与 BSD双方的贡献,并明确地给予档案自由散播的权利。但不知为何,应该有能力完整发表的 BSD 4.4 Lite 还是缺少了三的档案。当时,农夫我也很高兴地买了一本BSD4.4-Lite CD-ROM Companion,含一张光盘,现在拿在手上,看来总觉得有点呆。 掌握 UNIX source code 以及 UNIX 商标的 Novell,将 UNIX 商标交给 X/open 管理,自己则发展了一套命名为 UNIXWave 的操作系统。推出后市场的反应并不热络。不久,Novell 与 SCO 接头,在 SCO 保证继续支持UNIXWare 的条件下,UNIX 在 1995 年二次易主,新主人是 SCO[注4]。 备注: *1 Intel 在 1978 年发表 4.77 MHz 的 8086 微处理器。1980 年, Microsfot 便以 V7 为基础,发表了在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based computers)上执行的版本也就是 XENIX。到了 1982年,一家成立于 1979 年的软件公司 Santa Cruz Operation,成为微软的合作开发厂商。之后她这家公司便一直致力于这个领域里延续到今日,缩写就是今日的 SCO。 *2 Interactive IS/1 (以 V6 为主体)。这个版本后来演化为比较让人熟知的名字 -- Interactive UNIX。后来因为 Sun Microsystems 致力发展 Solaris for X86,被财力雄厚的 Sun Microsystems 合并了,如今已经不见踪迹了。 *3 就在我反复修改这段文稿的时候,BSDI 这家公司已经被 Wind River 合并了,改名为 iXsystems。2001/05/03 *4 2001 年 5 月 4 日,Caldera International, Inc. 正式并购了 SCO 的服务器软件部及SCO专业服务部这两个部门,新的控股公司名为 Caldera, Inc GNU 计划 -- 开启了新大道 在 1983 年 9 月 27 日,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的 Richard M. Stallman (以下简称为 RMS),在 net.unix-wizards 以及 net.usoft 的newsgroups 贴上了一份标题为 "new UNIX implementation" 的讯息。这就是如今广为人知的 GNU 计划的开始。在那则被视为「GNU 宣言」草稿的讯息中,RMS 阐述个人的理念与计划的目的 -- 完成一个命名为 GNU 的 "Free UNIX" 操作系统,希望藉此寻唤理念想同者共襄盛举。 『如果我喜欢一个程序的话,那我就应该分享给其它喜欢这个程序的人』,这是RMS 的座右铭。此点也似乎正是促使其决心运作 GNU 计划的原动力。当时的RMS 是想写出一套免费的操作系统。能够让每个人如空气般地自由的取得与使用。选择“UNIX 兼容”为设计的主要原因是;RMS 表明,UNIX 并非他个人理想中的操作系统;他仅阅读一些相关数据,但未曾使用过 (MIT 使用操作系统是"ITS--In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但他认为 UNIX 操作系统具有 优良的本质特性。他相信如果 GUN 与 UNIX 兼容将更容易令人接受。所以 RMS承袭 MIT 用递归缩写字命名的传统为 GNU 释译界定 Gnu is Not Unix。 1984 年 1 月,RMS 为了展开他的理想而决心离开已经待了十几年的 MIT AI Lab.。当他向他老板 Patrick Winston 辞职时,Winston 试图挽留地说:「你还是要辞职?」。RMS 不为所动的回答:「是」。Winston 显然得到预料中的答案,于是接着说出了思绪里关怀:「你想要保留你的钥匙吗?」。于是 RMS 就从此开始专心地"失业"在他的老东家。一个人窝在他原来的旧办公室中,规划着如何开始他的 GNU 计划。但想开发一套新的 UNIX 兼容的操作系统,即使是财力、人力资源雄厚的顶级计算机公司,也绝对不是一件说想做就能够做到的事。当拟妥他的「GNU 宣言」之后,他正式向全世界呼唤、表明其将所为。种子落地了。 GNU 计划的第一只程序要算是孤军奋战的 RMS 在 1984 年 9 月开始撰写的Emacs 编辑器。1985 年初,Emacs 已进入可用的阶段。于是 RMS 将她放在pre.ai.mit.edu 这台机器的 FTP server 上,免费地让 amonymous 的到访者自由下载使用。不久后,Emacs 强捍的功能引发了一些玩家们的注意,由于附上了 source code,玩家们能自己动手为它添加新的功能或除错,很快地, Emacs 获得了相当热烈的回响。随着名声渐播,开始有人相继地加入 GNU 计划的程序写作阵营。"此道不孤"让 RMS 倍感振奋与喜悦。 当时的因特网并未十分普及。所以有不少人虽然对 Emacs 程序有兴趣,却没办法经由 FTP 的管道取得,因而有人透过其它管道向 RMS 询问能如何取得时,这可让当时处在失业状态的 RMS 看到能够支持他继续奋战下去的资金来源--贩售"自由软件"。 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人,要想在现实中实行自己的理念,最先得接受"现实"。唯有接收它是事实,实行理念的道路,才获得比较稳固的起点与开始。  --网络农夫如是说。想着、写着,脑中突然掠过一丝感受(所以顺便记录在这个地方)。不管如何, RMS 真的开始以一卷磁带 150 块美金的代价,服务有需要的人。也因为基于这个开始与基础,RMS 当年便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 --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以后简称为FSF)。这对 GNU 计划而言,意味着它已跨越个人化理念的构思阶段,并进入了有群体组织化的运作阶段。同时,RMS 也制定出了属于GNU 计划的软件版权。RMS 使用 "copyleft" 用来形容她,其实就是与著作版权 (copyright) "对立"之意。这也就是 GPL -- General Purpose License (通用公共授权)。GNU 计划的种子,就这样生根发芽了。从贩卖 GNU 自由软件扩展到其它的相关软件与参考手册,提供软件技术支持,并接受计算机器材与资金的捐助(捐助者依法享有一定额度的减税),为企业代训软件人才。FSF 努力地开辟财源却仍旧是运作资金捉襟见肘。RMS 本人并不支薪。而FSF 聘请软件工程师的待遇,也仅是软件业界薪资水平的一半。但这绝不表示GNU 计划的软件水准是半桶水。GCC 编译器是 GNU 计划在 1987 年 3 月开始发表的免费编译器,当时的版本是 0.9 测试版。如今最新的版本则是 3.0。这个编译器可以说是今日自由软件写作的基石。GCC 所解译的机器码,其可靠度绝对不逊于商业化的编译器产品,甚至可以说是优越过商业编译器。 90 年代初,GNU 计划暨已完成了质量与数量均十分可观的系统工具。这些工具被广泛的使用在当时各种工作站的 UNIX 系统上。虽然已有如此的成果,但仍称不上是完整的操作系统。他们缺少一支属于自己的"核心程序(kernal)"。UNIX 在 4.2BSD 之后,越写越大 kernal 开始带来一些不便与问题。因而当时便开始有另一个写作理念逐渐在发展--微核心(microkernal)理念。 1985 年,卡内基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简称 CMU)暨以 4.3BSD为发展基础,将之一拆为二,分成 micro kernal 与 single server 两个部分。该计划的名称为"Mach"。这个计划成了微核心发展的技术先河。GNU 原本有意直接采用 "Mach" 计划的成果。但无奈,这一等,从80年代中等到了90年代初,在几经商量之后,他们打算采用微核心的写法,成立自己的计划,名称叫"Hurd"。这项计划,如今仍在奋战中,虽然 microkernal 的做法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但可喜的是,0.2, 0.3 测试版本已经发表。 直到 21 世纪的今日,RMS 依旧努力不懈地耕耘着他的梦土。尽管他本人认为还尚未完全地实现他的「GNU 宣言」;但他执着于理念的行动,已凝聚了相当数量的自由软件写作族群们,在这些人与群体的努力下,一条新的大道其实已经被开拓出来了,她通往一个新的世界。大道旁,枝叶已然繁茂的树荫下,可口果实一如礼物般地为所有的人成熟。人们称她 -- Linux。 新世代的焦点 -- Linux 1990 年代中期,因特网因出现 World Wide Web, HTML 这种新型态的应用,而开始迅速的延烧全世界。一夕间,架设因特网主机的需求激增。这时有一套可以免费取得,并且能让 x86 计算机升格成 UNIX 级主机的免费操作系统,开始了吸引全世界目光。在传媒与计算机工程师们的竞相走告下成为了这个新世代的焦点,这个新的名字就是 Linux。 Linus Benedict Torvalds当然,这套媒体吹捧的当红炸子鸡,可非一人之功,一夕即成的。Linux 是一套版权彻彻底底与 AT&T 无关的 UNIX-like OS。原始核心程序的创作者是芬兰籍的 Linus Benedict Torvalds(现今他仍旧是核心程序的维护者)。操作系统里大部分的系统工具,来自于 RMS 行之多年的 GNU 计划成果,以及其它的自由软件写作计划产生的软件,如 X windows、KDE、 Gnome 等窗口接口。由于构成操作系统的主要部分均奉行 GPL 版权,所以市面上有相当多样的安装套件,目前较广为人知的有 RedHat、Slackware、 SuSE、Debian GNU/Linux...。也因此,这套操作系统,可说是包含了无数字自由软件写作者的共同心血。如此的一套操作系统其实也就是 RMS 多年来想要达成的宿愿 -- "Free UNIX"。所以,RMS 本人总认为该将名称改做"GNU/Linux"。因此,也有人用 GNU/Linux 来称呼这个操作系统。 Torvalds 打从十岁出头当他外公的"键盘手"开始,到了中学就已成了不折不扣的计算机迷。1990 年,当他就读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信息系二年级,选修一门「C 语言与 UNIX 操作系统」的课程,因而疯狂地迷恋上了UNIX 操作系统。那年正好赫尔辛基大学正好添购的一台 VAX,安装 Ultrix 操作系统。连接了 16 台终端机供授课师生使用。有所限制的计算机资源,对一位计算机迷来说是极痛苦忍受的。Torvalds 开始作梦想"搞"一套可以在自己计算机上跑的 UNIX。 1991 年 1 月,Torvalds 利用 "学生贷款" 加上去年的 "耶诞红包",以分期付款方式买了一台 386 DX33 个人计算机(他的第三台计算机)。他选择安装的操作系统则是在学术界颇负盛名的 Minix[注5]。在几番奋战下,就绪运作的 Minix OS 功能性却多方面无法满足 Torvalds 的需求,因而激发了他重头来的欲念。于是 Torvalds 在他的 386 DX33 上逐步探索并撰写出他自己的 核心程序。他网络上释放的第一个版本是 1991 年 9 月 17 日的 0.01 版。虽然她是个简陋的开始,但由于 Torvalds 本人持续维护与网友回馈贡献,原本一个人所撰写的核心程序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转化成 "虚拟团队" 的运作模式。 然而,一般计算机使用者,需要的是可安装运作的操作系统(农夫我习惯以"安装套件"称之),而非单一的操作系统核心。当时英国的曼彻斯特电算中心 (Manchester Computer Center, 简称 MCC)便根据 0.12 版核心程序制作了一套名为 MCC Imterin 的安装套件。随后各地的安装套件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美国德州 Dave Safford 的 TAMU(Texas A&M University)版、Martin Junius 的 MJ 版、Peter McDonald 的 SLS(Softlanding Linux Sustem)版等非商业安装套件的出现。在安装需求日增的情况下,Linux 安装套件创造出了一块新的需求市场。这一线商机,让非商业安装套件的也开始出现在商业市场上。Slackware 大概可算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安装套件了。到如今,商业与非商业的安装套件则已多得数不清了。 随着使用人数激增,核心程序的版本与功能也开始加速演化,但仍不失于稳健。1994 年 3 月 13 日,核心程序 1.0 正式发表。其安装套件在功能上的整合已急起直追当时商业版的 UNIX OS。此时的 Linux OS 已拥有数十万名使用者。当时赫尔辛基大学还以此为由举办了一场名为"Linux 首度正式发表会"。就在芬兰电视台与众多传媒的郑重其事的报导下,Torvalds 成了芬兰人的自豪,Linux OS 宛如刚诞生的"超新星",闪闪发亮地展现在众人眼前。早期的 Linux 核心程序曾被 Andrew Tanenbaum 指出,过度紧密地与 x86处理器结合,所以他认为 Linux 核心程序将无法移植到别的处理器上。这点显然与 UNIX OS 的可移植性大不相同。当时的情况的确是如此,这或多或少与Torvalds 本人受限于拥有的硬件资源有关。但当 Linux 的使用族群拓展开来之后,便开始有人主动地将她移植到不同的平台上。像 Dave Miller 即以不下于Torvalds 狂热与学习精神将 Linux 成功地移植到 SUN 的 SPARC 工作站上。此外如 Amiga、Atari、PowerPc、MIPS R4000 也陆续见到 Linux 的身影。这些移植严格地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仅能说是"个案"。但这已激发 Torvalds 的兴趣。真正撼动 Linux 核心的移植是对 Alpha 处理器。1994 年 5 月,在 DEC 使用者协会上,Digital 的工程师 John Hall(外号Maddog)碰上了 Torvalds,双方一见如故。Maddog 力劝 Torvalds 将Linux 移植到 Alpha 芯片上,并主动提供了一台 Alpha 计算机供 Torvalds 研究使用。当年可说是全世界最快的 64-bits Alpha 芯片是 DEC 引以为豪的一项成就,其架构与功能均优越过同一时期的 Intel 32-bits 处理器。这种技术性的挑战吸引了 Torvalds 的投入。这项移植,但这对原先以 x86 微处理器为写作基础的 Linux 核心程序而言,实在不是一件小工程。在 Torvalds 与 DEC 相关人员的将近一年奋战后,Linux 核心程序脱胎换骨,成功地移植到 Alpha 处理器上 (与 x86 处理器使用同一套程序代码)。1995 年 3 月,被戏谑是 Linux'95 的1.2 版核心程序正式发表,支持 Intel x86、DEC Alpha、SUN SPARC、MIPS等处理器。 1996 年 6 月,核心程序版本由 1.3 直接跃升为 2.0 版。Torvalds 本人正式钦定了一只"企鹅"作为 Linux 的标志。同时也开始支持对称式多重处理器 (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简称 SMP)架构的计算机;而支持的处理器则又多了 Motorola 68k 和 PowerPc。在自由软件团体们的努力与计算机产业业界的支持投入之下,Linux 具备的功能逼近商业版 UNIX OS。当然,Linux 要达到"成熟"与"稳定",实际上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 时至今日,散播在全球各地的 Linux 虚拟发展团体,仍旧持续地发展中。能维持到什么时候?这在将来的历史自有答案。但至少在现今,一个 RMS 奋斗的目标-- 可自由分享程序代码的操作系统,已可贵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备注: *5 Minix 是 Andrew Tanenbaum 教授为教学目的而撰写的操作系统。在教育界可算是一套学习 UNIX 基础的好范本。 新文明世紀 自由共享 到此,这一段关于 UNIX 发展的文字,已从过去的历史当中走回到了今日 ... 21世纪的今日。本文也接近尾声了。请诸位原谅农夫将以极为自身的历史感受,来作为本文的结语。阅读与探究历史,是农夫个人在年轻时即有的一点小癖好。通常我无法忍受对自己喜好事物的缘由一无所知。所以我会想办法去探究她由谁所创、因何而生与发展的沿革。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为 UNIX 这个当初我没能在英文字典上找的怪字,写了这么一篇文字。然而在 UNIX 的发展过程当中,我惊讶地发现了一项有别于我探索 20 世纪历史的东西。我相信诸君应该清楚,20 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血腥残暴的一段岁月。在其间,多数民族的上个世代所遭逢的苦难,都是空前的。哲学家柏林 (Isaiah Berlin)回顾 20 世纪的感受,说了以下这样的一段话。「我的一生--我一定得这么说一句--经历了二十世纪,却不曾遭逢个人苦难。然而在我的记忆之中,它却是西方史上最可怕的一个世纪。」的确,每当我阅读 20 世纪的相关史料,我就更能加倍地感受到这份莫名的幸运。我生长在台湾,这块回顾其历史仅能以"悲土"称之的岛上,她的苦难直至今日亦尚未完全结束。尽管多数年轻的一代已然淡忘,来自何方,归往何处。身为一个中国人,站立在这块似乎仍将被同胞武力相向的孤岛上....我已不清楚历史伤口会因得到同胞的爱而痊愈,还是再次因人类残暴掠夺的天性而迸裂.........抱歉,离题了. 我想说的是,在 20 世纪未的因特网时代中,我感受到了令人喜悦地,根源于心、跨越既有疆界藩篱的自由共享文明。这相较于 20 世纪初将"战争"视作为文明象征的人类而言,实属无价可贵的进展。即使这文明仍仅是刚播下的种子。但我相信,她将如贝聿铭所言:「你永无法明确知道你已播种的东西何时可以收割;或许只有一次收成,或许可重复收成。你也许遗忘曾播种了些什么,一种经验,一种感受,与某人的关系,抑或一种哲学及一项传统。然后,忽然间就开花了,被全然不同的环境所唤醒。这种盛开可以冲破藩篱及整个时代。」多希望亲眼看到,几个世代后的某日,人类彼此掠夺的行为如天花一般地在人类社会中绝迹;而,共享已成为人类整体奉行的道德公理。如果这样的一个社会是我们今日所企求的;那么,这个方向与希望,就值得你我花一生的精力去努力。 当然,这仅只是一个个人的希望,我也清楚这世间并非如此美好。但,如果因假设一件事物不可能做到,而决定不去做;那是假设得到胜利,而非真实的事实。或许过去的历史,曾经证实正义、公理、平等与理想的胜利,不过是短暂的昙花一现;那又如何。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希望就有机会成为真实。今日,所有的美好均因此得来,明日也是。这几年来,我已看到不少因特网上诸君们的努力。我也相信这崭新文明的种子,有朝一日将展现出令人赞叹、愉悦的美景。未来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国度。我相信,我们能发现未曾走过的通道,打开不曾打开的门,进入玫瑰园中.....那会是一个崭新的文明。

571工程纪要

70年代初的历史吧,和我在同一个时代。小时候大人讲过的一些文革故事还有很多的印象。沧海桑田,如果林彪成功了,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571工程纪要 (一九七一、叁月二十二---二十四) (一) 可能性 (二) 必要性 (叁) 基本条件 (四) 时机 (五) 力量 (六) 口号和纲领 (七) 实施要点 (八) 政策和策略 (九) 保密和纪律 可能性 Δ9.2后,政局不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右派势力抬头军队受压十多年来,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群众和基层干部、部队中下干部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统治集团内部上层很腐败、昏庸无能众叛亲离 (1) 一场政治危机正在蕴「酝」酿, (2) 夺权正在进行。 (3) 对方目标在改变接班人 (4)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逐渐地和平演变式的政变。 (5) 这种政变形式是他们惯用手法 (6) 他们“故计(伎)重演”。 (7) 政变正朝着有利于笔杆子,而不利于枪杆子方向发展。 (8)因此,我们要以暴力革命的突变来阻止和平演变式的反革命渐变。反之,如果我们不用“五七一”工程阻止和平演变,一旦他们得逞,不知有多少人头落地,中国革命不知要推迟多少年。(9)一场新的夺权斗争势不可免,我们不掌握革命领导权,领导权将落在别人头上我方力量经过几年准备,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水平都有相当提高。具有一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在全国,只有我们这支力量正在崛起,蒸蒸日上,朝气勃勃。革命的领导权落在谁的头上,未来政权就落在谁的头上,取得了革命领导权就取得了未来的政权。革命领导权历史地落在我们舰队头上。和国外“五七一工程”相比,我们的准备和力量比他们充分得多、成功的把握性大得多和十月革命相比,我们比当时苏维埃力量也不算小。地理回旋余地大空军机动能力强。比较起来,空军搞五七一比较容易得到全国政权,军区搞地方割据。 两种可能性: 夺取全国政权, 割据局面 必要性、必然性 B─52好景不长,急不可待地要在近几年内安排后事。 对我们不放心。 如其束手被擒,不如破釜沉舟。 在政治上后发制人, 军事行动上先发制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受到严重威胁, 笔杆子托派集团正在任意纂改、歪曲马列主义,为他们私利服务。 他们用假革命的词藻代替马列主义,用来欺骗和蒙蔽中国人民的思想 当前他们的继续革命论实质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他们的革命对象实际是中国人民,而首当其冲的是军队和与他们持不同意见的人 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 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式的 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式家长制生活 当然,我们不否定他在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革命者在历史上曾给过他应有的地位和支持。但是现在他滥用中国人民给其信人和地位,历史地走向反面实际上他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 为了向中国人民负责,向中国历史负责,我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限度的!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 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基本条件 有利条件: 国内政治矛盾激化 危机四伏 ──**者越来越不得人心, ──统治集团内部很不稳定,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几乎白热化。 ──军队受压 军心不 高级中上层干部不服、不满,并且握有兵权 ──小撮秀才 仗势横行霸道,四面树敌 头脑发胀,对自己估计过高。 ──党内长期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排斥和打击的高级干部敢怒不敢言。 ──农民生活缺吃少穿 ──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 ──红卫兵初期受骗被利用,已经发 充当炮灰,后期被压制变成了替罪羔羊 ──机关干部被精简,上五七干校等于变相失业 ──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工资冻结,等于变相受剥削。 国外矛盾激化 中苏对立。整苏联。我们行动会得到苏联支持。 最重要的条件:我们有首长威名望、权力和联合舰队的力量 从自然条件上讲 国土辽阔、回旋余地大,加之空军机动性强,有利于突袭、串联、转移,甚至于 撤退。困难 △ 目前我们力量准备还不足 △ 群众对B-52的个人迷信很深 △由于B-52分而治之,军队内矛盾相当复杂,很难形成被我们掌握的统一的力量。 △B-52身(深)居简出,行动神秘鬼(诡)窄(诈),戒备森严,给我们行动带来一定困难 时机 敌我双方骑虎难下 目前表面上的暂时平衡维持不久,矛盾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是一场你死我活斗争!只要他们上台,我们就要下台,进监狱。卫戍区。或者我们把他们吃掉,或者他们把我们吃掉。战略上两种时机: 一种我们准备好了,能吃掉他们的时候; 一种是发现敌人张开嘴巴要把我们吃掉时候,我们受到严重危险的时候;这时不管准备和没准备好,也要破釜沉舟。战术上时机和手段 △ B-52在我手中,敌主力舰均在我手心之中。属于自投罗网式 △ 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 △ 先斩局部爪牙,先和B-52既成事实,逼迫B-52就范, 逼宫形式 △利用特种手段如毒气、细菌武器、轰炸、543、车祸、暗杀、绑架、城市游记小分队基本力量和可借用力量 基本力量 △联合舰队和各分舰队(上海、北京、广州) △ 王、陈、江四、五军骨干力量 △ 九师、十八师 △ 二十一坦克团 △ 民航 △ 叁十四师 借用力量:国内 △ 二十军 △ 叁十八军 △ 黄军委办事处 △ 国防科委 △ 广州、成都、武汉、江西、济南、新江、西安 △ 社会力量、农民、红卫兵青年学生、机关干部、工人 国外: 苏联(秘密谈判) 美国(中美谈判) 借苏力量(箝)制国内外其他各种力量。 暂时核保护伞。 动员群众口号、纲领 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 全党团结起来!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打倒当代的秦始皇──B-52, 推翻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封建王朝, 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外: 全世界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联合起来!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我们对外政策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承认现有的与各国的外交关系,保护使馆人员的安全。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全党团结起来 用民富国强代替他“国富”民穷 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得到真正解放 用真正马列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代替B-52的封建专制的社会主义,即社会封建主义。全国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各行各业要坚守岗位,努力生产,保护国家财富和档案,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因此,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之间,不准串联。 全国武装力量要服从统率部的集中统一指挥,坚决严厉镇压反革命叛乱和一切反革命破坏活动! 实施要点 叁个阶段 第一、 准备阶段 (1) 计划 (2) 力量 △ 指挥班子 江、王、陈 △ 两套警卫处 公开的李松亭 秘密的 上海小组负责。 新华一□ 教导队 △ 四、五军部队训练(地面训练) △ 南空直属师工作 (十师) 周建平负责 争取二十军 (江、王、陈) ------------扩大舰队 -----------加速根据地建设 京、 沪、 杭、 蜀、 穗、 (3) 物质准备 武器 领 自造 通讯器材(包括01工程) 车辆 掌握他们仓库地点、只要军械库 (4) 情报保障 掌握叁个环节 搜集 分析 上报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奇袭式 一个先联后斩 上面串联好,然后奇袭。 一个先斩后联。 一个上下同时进行。 一定要把张抓到手,然后立即运用一切舆论工具,公布他叛徒罪行。 总的两条: 一是奇袭 二是一旦进行开始、坚持到底。 第叁阶段 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夺取全部政权 (1)军事上首先固守阵地 △ 尽力坚守上海 占领电台、电信局、交通 把上海与外地联系卡断 △ 力争南京方面中立,但做好防御 △ 固守浙江、江西 △ 掌握空降、空运 (2)政治上采取进攻 △ 上面摊牌 △ 掌握舆论工具 开展政治攻势 (3)组织上扩大 △ 迅速扩军 △ 四方串联 政策和策略 打着B-52旗号打击B-52力量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 缓和群众的舆论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解放大多数 集中打击B-52及其一小撮**者 我们的政策 解放一大片(大多数) 保护(团结)一大片 打击一小撮**者及其身边的 他们所谓打击一小撮保护不过是每次集中火力打击一派批,各个击破。 他们一批今天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明天利用那个打击这个。今天一小撮,明天一小撮,加起来就是一大批。他们这样做,不他利用封建帝王的统治权术不仅挑动干部斗干部 、群众斗群众,而且挑动军队斗军队、党员斗党员,是中国武斗的最大倡导者 他们制造矛盾,制造分裂,以达到他们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巩固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的目的。 他知道同时向所有人进攻,那就等于自取灭亡,所以他今天拉每个时期都拉一股力量,打另一股力量。今天拉那个打这个,明天拉这个打那个; 今天甜言密(蜜)语那些拉的人,明天就加以莫须有的罪名置于死地;今天是他的座上宾,明天就成了他阶下囚;从几十年的历史看,究竟有哪一个人开始被他捧起来的人,不被到后来不曾被判处政治上死刑?有哪一股政治力量能与他共事始终。他过去的秘书,自杀的自杀、关压(押)的关压(押),他为数不多的亲密战友和身边亲信也被他送进大牢,甚至连他的亲身儿子也被他逼疯。他是一个怀疑狂、疟(虐)待狂,他的整人哲学是一不做、二不休 他每整一个人都要把这个人置于死地而方休,一旦得罪就得罪到底、而且把全部坏事嫁祸于别人。戳穿了说,在他手下一个个象走马灯式垮台的人物,其实都是他的替罪羊 过去,对B-52宣传,有的是出于历史需要;有的顾全民族统一、团结大局;有的出于抵御外来侵敌;有的出于他的法西斯的压力之下;对广大群众来说,主要是有的是不了解他的内情。对于这些同志,我们都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予以谅解和保护。 对过去B-52以莫须有罪名加以迫害的人,一律给于(予)政治上的解放。 保密、纪律 此工程属特级绝密,不经批准不得准向任何人透露。 坚决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发扬“江田岛”精神。不成功便成仁 泄密者、失责者、动摇者、背叛者严厉制裁。

中国航空涡轮发动机现状及展望

中国航空涡轮发动机现状及展望   发动机的研制分为6个阶段,即1.突破单项关键技术2.部件验证3.核心机4.验证机5.型号研制6.使用发展---以上部分可以推测出下面所列的发动机的进度。   (一〕现状   WS10:   WS10 的研制始于86年当时是考虑为歼10配套的,10A是WS10的核心机,80年代从某国引进2台.我国在某国核心机基础上对核心机进行了改进.92年10 月验证机在086号飞行台上开始试飞,97年开始型号研制(飞行前试验阶段),00年10月624所高空台具有了大推力发动机的试验能力,随后开始型号的高空台试验,型号装机首飞是在01年7月,02年6月装一台WS10的歼11取得阶段性成果,02-03年间型号开始装歼10,03年12月装两台 WS10的歼11A首飞. WS10-04年9月开始批量生产,今年底明年初即可定型,WS10有单发和双发两种型号.分别为B型和C型,WS10的涡轮前温度已从原有的1747K 提高到1800K,推重比也由原来的7.5提高到7.8左右,推力也由132KN提高到138KN.   WP13B2:   WP13B2即 WP13C,推力为7300KG,与昆仑持平,推重比估计6.0以上,低于昆仑的6.5,WP13FⅢ为其单发型. 其具体试飞日期不详,不过我们可以从中航一集团网站对WP13B2的报道中可以推断出大概,1991年正式开始整机研制,1999年,该型发动机被列为国家重点型号工程,2002年6月16日开始进行全寿命考核长期试车,(而WP13B是在96年4月进行的150小时长期试车,03年定型)估计要到07年左右定型,其发展型值得期待。   昆仑:   昆仑的研制应用了斯贝MK202的技术,其高压压气机段即参考斯贝MK202。昆仑的加力推力为 7300KG,不加力推力为5165KG,加力耗油率为0.202,不加力耗油率为0.10,推比6.5。2002年昆仑2的加力推力为7800KG,现已提高到加力8010KG,最大5780KG,推重比7.22.发展型昆仑3加力为8930KG推重比8.05。   关于推比八的中推:   第一阶段:1980-1983年,以定向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单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方法、计算方法和试验方法的探索研究;第二阶段:1983- 1989年,以先进部件关键技术为主,重点围绕三大高压部件及其相关的强度、控制等系统进行综合应用研究;第三阶段:1989-1992年,进行三大高压部件全尺寸试验件的设计和试验研究;第四阶段:1991-1994年1月,进行三大高压部件匹配技术、亦即核心机的设计试验研究。其后在八五期间,我国自行研制的推重比 8一级核心机已完成地面和高空性能试验;九五期间完成了推重比8一级的验证机设计;十五期间对推重比8一级发动机的风扇和低压涡轮进行了改进,为在核心机基础上进行发动机派生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WS13:   WS13是在RD33的基础上结合推比八的中推的技术而研制的,长4.14米,最大外直径1.02米交付使用质量1135KG,发动机加力推力 86.37KN, 加力耗油率为2.02,不加力推力为56.75KN不加力耗油率为0.73,巡航推力51.2KN,巡航耗油率0.65,,进气量80KG/S涵道比 0.57总压比23,大修间隔810H,涡轮进气口温度1650K,寿命2100H,推重比7.8,2004年1月点火,预计2005年八月定型。   推力矢量喷管:   推力矢量喷管是在02年初上的606所的试车台,估计在WS10,05年定型后装上歼11首飞,   全权限数控系统:   我国的全权限数控系统是在02年下半年装机首飞的,首飞所装发动机型号估计为WP13,03年初装上WS10.03年底第一套上天试飞的发动机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演示验证通过验收.。   (二〕未来   推比九:   在推重比10的发动机出现以前,我们可能要用推重比9的现有发动机的发展型来代替,它们分别是WS10的发展型WS10D与WS13的发展型组成。 WS10D的推力估计可达到155KN以上,WS13的发展型估计可达到接近100KN(参照RD333和F414及F110和F100的发展型)   推比十:   我们同时也在发展推比10的发动机,进程如下   1)九五期间度过部件验证阶段,推出三大高压部件。   2)十五期间进入核心机研制阶段,其型号分别是624所的CJ2000(中推)与606所的大推,情况如下   A〕CJ2000:   十五期间624所的CJ2000率先进入核心机研制阶段,CJ2000是以俄罗斯的P2000为参考研制的。乐观的话预计CJ2000在2015年可定型 (5年核心机,五年验证机,五年型号),CJ2000的基本加力推力为95KN,可扩展到120KN(参照EJ200)。可能代号--WS14   B)推比十的大推:   606所大推在去年完成核心机设计发图,大推则要到2018年定型(5年核心机,五年验证机,五年型号),大推的基本加力推力为175KN,可扩展到195KN以上。可能代号--WS15   (三〕总结   现在我们的歼十和歼11已开始用上WS10,而枭龙明年将用上WS13。四代机首飞用的可能是WS10及WS13的发展型,也有可能是俄罗斯的 AL41F及 RD333,但最终将用上全新的推比十的发动机。这使我国自行研制的发动机水平上一个台阶,达到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8-10年差距的目标。而与此同时,通过我国先进涡轮发动机关键技术(ATEKT〕研究计划的实施,可以拿到一批推质比12-15一级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为2020年以后研制更高推质比水平的发动机打下基础。

吴宇森导演《蓝博4之追捕本.拉登》剧情大揭秘

吴宇森导演《蓝博4之追捕本.拉登》剧情大揭秘 ----搞笑的八卦吧       导演:吴宇森    编剧:M.D.MAN    主演:周润发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出品:派拉蒙影业公司    预计上映时间:2005年10月      随着美军剿捕行动的大规模展开,本.拉登几乎已成瓮中之鳖,眼看就要无处藏身的时候,中国政府指示从东突叛变出来的联络员前往阿富汗和本.拉登接上了头,允诺中国政府可以秘密给他提供避难,并且支持其其对美国的恐怖威胁,制衡美国逐渐东扩的国际战略和减少在太平洋地区的注意力,以便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另外一个条件是利用基地组织的情报,协助中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范围内摧毁各类东突组织。      这一切却被一位敏锐的英国记者想象到了,并且把自己的误打误撞的猜测出书发表,引起了美国军方的注意。中国军方协助本.拉登逃往新疆塔克拉马干沙漠的几个月之后,被美方的卫星发现了,为了不引起中美两国的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国防部派出在阿富汗等地执行过任务的蓝博,率领一个绿色贝雷帽小组,秘密从中阿边境潜入新疆,很快就接近了本.拉登隐藏的塔克拉马干沙漠深处的一座庞大的古城废墟。       中方负责保护本.拉登的是从中国王牌特种部队38军挑选出来的骨干,由参加过中越之战实战经验丰富的周润发负责,凭借猎狐一般的嗅觉,他本能地觉察到危机似乎在一步一步的接近。      但美国人不曾想到的是,他们眼中的恶魔本.拉登在新疆这几个月中,其内心世界却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一是因为随着年岁增大和疾病的到来,心中的仇恨和宗教的狂热已经逐渐消退,二是因为在他隐身的地方---一座东西方文明曾经和谐交汇的古城中,无意得来一本用阿拉伯文攥写的佛教古籍,在对佛家宽容和慈悲情怀的阅读感悟中,他对自己的战争和信仰已经生了怀疑和倦意。      战斗在塔克拉马干的风沙来临的时候,终于不可避免地展开了。狂烈的风沙和对方卫星的干扰使蓝盾特种部队小组和沙漠之外中断了通讯,双方于大漠狂沙中进行了艰苦惨烈的激战,和周润发两位战功卓越的准军人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后,象所有的传说那样,英雄重英雄,不由的都对对方产生了敬意。       两个昼夜过去,双方战士和本.拉登的随从都殉身于沙漠,蓝博和周润发终于面对面,拨枪对峙良久,都以各自国家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观点劝说对方放弃,但谁也不先开枪,而已经患上晚期癌症的本.拉登,则痛苦茫然地目睹因他而起的这一切悲剧……       就在此时,突然收音机上传来伦敦海布里大球场被袭击的新闻消息,原来他只是发暗语指示手下收购他最喜欢的英超球队阿森纳的股票,没想到基地组织却误会了他的意思,在比赛进行时用强力炸药和脏弹把海布里大球场变成了人间地狱,他最崇拜的球星亨利和温格无一幸免……       一声枪响从蓝博和周润发身后传来,无数的寒鸦飞起,昔日不可一世的狂人已含枪自尽。       风沙平息之后,周润发目送蓝博的背影消失在大漠的晚霞中,这是一场谁也没分出胜负的战争,大漠深处被风沙和纷争毁灭的千年古城,再次见证了英雄的勇敢,也再次见证了人世间永无休止的杀戮。             本人预测:       明年《赤壁》开机之前,吴宇森在史泰龙的力邀之下担任本片的导演,同时大家期盼已久的发哥演对手戏,这无疑将是明年一部最值得期待的影片。       从剧情介绍来看,吴宇森肯定将大玩《喋血双雄》和《变脸》一贯的角色对应,以此来展现其交替剪接、对白呼应、影象重叠、推拉往复等极度绚目的风格。但这次把角色置身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对立之中,肯定又将增添平行情节的张力和影片内涵的深度。       先让大家了解一下剧情,然后,就焦急期待吧。呵呵。

2005/07/07

庞贝(Pompei)

庞贝(Pompei)---繁华的哀伤   公元前10世纪,庞贝只是一个小 集镇,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后来,它演变成一座繁华的城市,约有2万居民。它面积约1.8平方公里,环绕有4800多米长的石砌城墙,两条笔直平坦的 大街将全城分成9个城区,里面小街小巷纵横相连,路面用碎石铺成。大街两旁有人行道,街宽达10米,铺着整块的大石板;十字路口雕花石砌的水池里满是清凉 的泉水。最宏伟的建筑物集中在城西南,这儿是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庞贝人奔放的个性和整座城市欢愉的风情,至今仍令2000多年后的人们倾倒。    地球上有1500座活火山,维苏威是其中最活跃者之一,它海拔1277米,位于意大利西南海岸,可以俯瞰那不勒斯海湾。它已经平静了几百年,人们都以为 它是座死火山,但公元63年,它开始变得不安静,其后小震不断;至公元79年,它突然变成不眠的活火山,带给庞贝城以灭顶之灾。   8月24 日中午,闷热的天气令人窒息。突然,一块奇怪的云从维苏威山顶升起,太阳暗淡下来,接着一声巨响,火山口揭盖了!熔化的岩石以1000度的高温冲出火山 口,火红色的砾石飞上7000米的高空。火山灰、浮石、火山砾构成的“阵雨”在庞贝城下了8天8夜,接着是高热水蒸气形成的瓢泼大雨扫荡了山顶的灰渣,混 浊的泥流浆冲向山麓的平原。   火山爆发18个小时后,火山碎屑将整个庞贝城掩埋,最深处竟达19米,曾被誉为美丽花园的庞贝消失了。在这个 过程中,大部分人有时间逃命,至今在遗址只发掘到2000多具尸骨。后来,考古学家将石膏浆灌进已经干枯了的尸体空壳,制成许多和真人一样形状的石膏像, 再现了受难者当时绝望和痛苦的表情,令观光者无不唏嘘叹息。   新的城镇很快又矗立起来。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已忘却了这座完整密封于占地65公顷的火山屑中的罗马古城,只叫它“西维塔”。    1707年,有人打井时掘出了三尊衣饰华丽的女性雕像,但只将其当作海湾沿岸古代遗址中的文物。1748年,又有人掘出了被火山灰包裹着的人体遗骸,这 才想起了那座被掩埋中的古城。1750年,一群意大利农民挖水渠时发现了金币,接着又掘出刻有“庞贝”字样的石头,沉睡了1600多年的古城开始苏醒了, 大批考古学家和寻宝者闻风而至。   庞贝最初是坎帕尼亚人的城市,在旷日持久的较量中,它于公元前89年秋被罗马人征服。富有表现欲的庞贝人在公元前6世纪前~8世纪中,创造了空前的文明神话,浓墨重彩的肉欲享乐活动,勾画出他们多元的世情风俗画面。    远古的庞贝富庶而又开放,工商业的繁荣和艺术水准的高超,令人惊叹。商业的发达产生了不少银行家,商业之神墨丘利清秀可人的形象随处可见。和谐有序的社 会从未有过阶级斗争,也没有种族歧视。每年7月,市民们选举市政官员。妇女的地位与男人一样,城内的小酒馆很多,多由女人经营,是休闲的好去处。人们对维 纳斯极为崇拜,称她为“庞贝女人”,她的任何表现形式,都受到欢迎。   观看角斗是庞贝人一种残酷的爱好,已有专职的角斗士出现,他们是最令 人羡慕的人。城东南角的圆形露天剧场也兼作角斗场,有灌水和防泄系统。四周层环的观众席,分下、中、高席,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可容纳5000人。中心低 处为舞台,可进行海战表演。它建于公元前70年,比罗马圆形剧场还早40年。   庞贝人对神极为崇拜,也不排斥外来的神,他们认为赫克力士是 庞贝的创造者,维纳斯则是庞贝的守护者。他们也热爱艺术,戏剧、绘画、雕刻都是他们所钟爱的。浴场也是庞贝城的一大景观,而且都集中在市中心,遍布的浴场 满足了人们日益高涨的享乐欲望。德国诗人歌德在游览庞贝后说:“在世界上发生的诸多灾难中,还从未有过任何灾难像庞贝一样,它带给后人的是如此巨大的愉 悦。”而英国文学批评家泰纳则感叹道:“它是一座灰红色的城市。”“那时候的人,是用整个身体活着。”

世界诸语言之源起与演进

世界诸语言之源起与演进    总的来说,语言学能够指出两种语言有多么相似,但是认定是否同种语言的问题,更多地是依赖于国家、民族、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比如克罗地亚语 (Croatian)和塞尔维亚语(Serbian)其实完全是一种语言(统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erbo-Croatian),只是前者采用了罗 马字母,而后者采用的是西里尔字母(Cyrillic,就是俄语所用的字母),这与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关。与此类似,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之间可以毫不费 力地听懂对方,就象两种方言一样,但是人们传统上还是把它们看作两种不同的语言。   一种语言可以由两种书写符号(字母)表示,同样地两 种语言也可以共用一套书写符号。如藏语,就是由于公元七世纪一个西藏喇嘛到克什米尔进修后引入了梵语字母(Sanskrit,即印地语的前身)这使它们看 上去有些相似,然而这两种语言之间毫无联系: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而印地语属于印欧语系。   我们熟悉的汉语、日语和朝鲜语,由于后两者在中 世纪时大量借用了汉字,人们一直怀疑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系,然而至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实际上日语和朝鲜语与当今世界上任 何已知的语言,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语言,都没有发现任何肯定的联系。   在研究了世界上一些主要语言以后,语言学家也象生物学家那样,把世界上的语言按相似程度分为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世界上主要的大语系有:   语系          代表语种          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约)  印-欧       英语、法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     48%  汉-藏      汉语、藏语、泰语、缅甸语        24% 尼日尔-刚果     斯瓦希里语           6% 亚-非        阿拉伯语、希伯来语        5% 马来亚-玻利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      5% 德拉维达       泰米尔语             3% 阿尔泰        土尔其语、蒙古语、哈萨克语        2%   除了上面这些“可以归类的”语言以外,还有几种所谓的“独立语言”:   日语(2%),朝鲜语(1%)和越南语(1%)。这些独立语言与所有现存的语言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当然也和它们研究得不够有一定关系。比如日语与朝鲜语可能有一些关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汉字作为书写语言的一部分,它们与汉语都没有联系。   当然谈到“世界的语言”,还应当包括几种“人造语言”,如世界语——   Esperanto。尽管还没有人以它们作母语。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覆盖了几乎所有的欧洲、美洲,和亚洲、澳洲的很大一部分。它包括两种伟大的古典语言: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包括象英语德语, 菏兰语(在比利时也叫佛兰芒语,Flemish)和瑞典语一类的日耳曼语族;包括象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一类的罗曼语族;包括象俄语,波兰语,捷克语 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一类的斯拉夫语族;包括象威尔士语和盖尔语(Gaelic,在苏格兰和爱尔兰)这样的塞尔特(Celtic)语族;包括巴尔的 (Baltic)诸语言;包括伊朗的国语波斯语;包括诸如印地语、孟加拉语一类的印地语言;等等。   接下来我们可能会问:原始的印欧人生活在什么年代?是从何处“发迹”的?    现在找不到原始印欧人留下的任何“书面材料”,因为人类使用语言的历史远比使用文字的历史久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析他们的语言。我们可以假定如果 一个词在大多数印欧语言中都很相似,那就是一个他们已有的概念;反之就可以认为那是一个后来才知道的概念:这就是语言学重现“化石语言”所用的方法。    通过重建古代印欧人的语言,我们大约可以了解到:原始的印欧人生活在寒冷的北方森林中一个不靠近水的地方,他们饲养的家畜有马,牛,羊和狗,他们知道的 野生动物有狼和熊,他们知道的金属可能只有铜。许多人认为马和战车使他们在征战中能取得很大优势从而扩展到后来的辽阔地域。(玩过 civilization的朋友们知道horse和chariot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一般认为原始印欧文明起自于公元前三千 年,也就是五千年以前的东欧某地,大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它分裂了,人们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迁移。其中一路到了希腊,另一路到了意大利(这两路分 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另一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不列颠诸岛(他们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的祖先)。还有一路北上到了俄国,同时又有一路 跨过伊朗,阿富汗最终到了印度。他们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土著,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应该说他们是一个出色的民族。    许多语言可能是从一个祖先那儿演变出来的,这想法最早是在1786年提出来的,尽管早在十六世纪有人就注意到了梵语和意大利语之间的相似性。到了 1818年,有五十多种语言归到了印欧语系中,然后在1854年,人们把独特的阿尔巴尼亚语也归了进来,1875年又加上了亚美尼亚语。如今在欧洲,只有 芬兰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巴斯克语(在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处)   和前苏联境内的几种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   在亚 洲,印欧语言出现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等国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印度,印地语(Hindi)是最大的语言,但是操非印地语的当地原 住民势力也很强大。印度有一百五十多种语言,但讲任何一种语言的人都不超过百分之三十。所以它在1947年独立时不得不同时采用印地语和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一半以上的印度人根本就不懂印地语嘛。在大约公元前一千年印欧人入侵以前,当地原住民所操的德拉维达语系(如泰米尔语)   和蒙达语系,如今在印度中、南部人口中仍占很大的比例。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大部分人讲印欧语言。他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听懂印地语,但互相之间却很难听懂。一个学 法律的孟加拉朋友告诉我,他认为二十年前巴、孟分裂成两国,除了地理上的隔阂外,语言上的隔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印欧语言之间究竟有多象?印欧语言与非印欧语言的差别有多大?看看几个“基本词汇”之间的比较: 英语month mother new nose three 威尔士语mis mam newydd nos tri 德语Monat Mutter neu Nase drei 瑞典语ma^nad moder ny na"sa tre 法语mois me`re nouveau nez trios 西班牙语mes madre nuevo nariz tres 意大利语mese madre nuovo notte tre 俄语mesyats mat' novy nos tri 希腊语men meter neos rhis treis_ _ 波斯语mah madar nau bini se_ _ 梵语mas matar nava nas trayas 芬兰语kuukausi a"iti uusi nena" kolme 匈牙利语ho'nap anya u'j orr ha'rom 土耳其语ay anne yeni burun u"c,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四亿多 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在这一点上汉语是望尘莫及的。它 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英伦三岛的第一批印欧居民是塞尔特人。原先岛上可能还有更早的居民,但是人烟稀少,所以没有留下多少遗迹。前文提 到,塞尔特人是古印欧人的一支,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离开他们在东欧的故乡向西迁移,在公元前一千年时(相当于我国商朝末年、西周初年),他们成了德国南 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强大民族。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向西迁移,后来到了英伦诸岛。这就是印欧人的第一次“入侵”。    印欧人的第二次入侵是在公元五世纪中叶,当时生活在现在的德国和丹麦交界处有两个部落,一个是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的盎格鲁 (Angles),另一个是霍尔施坦因(Holstein)的萨克森(Saxon)。石勒苏益格/霍尔施坦因现在是德国最北面的两个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德国从丹麦那里“取得”的。这两个部落从那里跨过北海,占据了英格兰,原来的塞尔特人很快地后退到威尔士、爱尔兰和苏格兰高地。English一词就出 自Angles,原意为“角落”,意即他们来自欧洲大陆的一角。在古英语中Angle写作Engle,他们的语言叫做Englisc(在古英语中“sc” 读如“sh”,如“sceap”—— “sheep”)。顺便说一句,“塞尔特”(Celt)中的c可以读如s或k,所以也叫“凯尔特”,美国人中有许多 来自苏格兰和爱尔兰,所谓的“美国腔”可能是凯尔特口音。波士顿不是有个著名的球队叫“凯尔特人队”嘛。   古英语一直发展到公元 1066年法国的诺曼人入侵。在此以前,由于受北欧人和罗马人的影响,许多斯堪地那维亚词汇和拉丁词汇溶了进来。前者如egg,cake,skin, leg,window,husband,sky,fellow,skill,anger,flat,ugly,odd,get,give,take, raise,call,die,they,their,them;后者如street,kitchen,kettle,cup,cheese,wine。 塞尔特语的遗迹大多留在地名中,如Thames,Kent,Dover。   诺曼人的入侵为英语带来了大量的法语词汇,这使得现代英语中 存现大量的同义/近义词:shut/close,answer/reply,smell/odor,yearly/annual,ask/demand, room/chamber,wish/desire,might/power(英语词/法语词)。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产肉的动物多是英语词,如ox, cow,calf,sheep,swine,deer,而它们的肉则是法语词,如beef,veal,mutton,pork,bacon, venison。大概持法语的多为贵族统治者,只注意他们餐桌上的肉,并不在意牲畜们叫什么。   另外在已有的英语/斯堪地那维亚语同义 词基础上,如英语的wrath和斯堪地那维亚语的anger之外,法语又加了个ire。连我们汉语也贡献了几个词:kowtow(叩头),typhoon (台风),sampan(舢板),kaolin(高岭土),tea(闽方言),shanghai(不是地名:-))。   这些外来语使英 语成为一个表达力丰富的语言。尽管溶入了如此众多的“外来语”,古英语仍然构成了它的核心——不到五千的古英语单词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在此期间英语逐渐向 高层发展,1399年继承王位的亨利四世是第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国王。在十四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乔叟(Chaucer)完成了『坎特伯雷的传说』 (Canterbury Tales),以伦敦方言为代表的现代英语终于开始出现:一个来自当年“角落”的语言。    在结束讨论印欧语言时,再顺便举个例子说明语言学研究对于其它学科的帮助,如史学和民族学。欧洲有个民族叫吉卜赛,他们是什么人?从哪儿来?这问题长期 没有答案,好象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直到不久前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文盲,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有人根据英语“吉卜赛”(Gypsy)    一词认为他们来自埃及(Egypt)。后来通过对他们语言的仔细研究发现他们来自印度——从他们的语言(叫做Romany)与梵语及后来的印地语的共同 特征中得不出任何别的结论。吉卜赛人从公元(后)一千年左右开始向西迁移,途经的波斯、亚美尼亚和希腊都在他们的语言中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痕迹。现在听到一 些老美爱说“pal”,这词就来自吉卜赛语phral,意为“兄弟”。   好,终于轮到汉-藏语系的故事了。汉藏语系里有一个“大家伙”,不用猜就知道。它占汉藏语系总人口的85%以上。不过,对于非印欧语言的语言学研究都不如印欧语系那样深入,它的起源、发展、演变等都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有一个笑话说,从前有个人认字只看个大概,一次有个不识字的问他路边一家铺子叫什么字号,那店铺上书:“天义斋”(用大五码看)。他看了一眼说:   “叫‘大盖齐’”。咱现在也只能来他个“大概齐”了……。    汉藏语系分四个语族:汉语自成一家;藏-缅语族,包括藏语和缅甸语这两大语种,以及彝、傈僳、纳西、拉祜、景颇、京等上百个小语种;泰-老语族,包括泰 语和老挝语这两个国语,以及壮、布依、侗等几个小语种(壮语不应算小语种!有一千多万人讲壮语,比一些小的语系还大,他们不是还有自己的自治区嘛);还有 一个苗-瑶语族,由苗语和瑶语组成。另外,不少人认为越南语与汉语有远亲关系,事实上越南语有一半的词来源于汉语,但是它们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讲汉藏语言的人除了在中国以外,还分布在缅甸、印度、尼泊尔、泰国、老挝等国,以及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总之,持汉藏语言的各民族中,汉族生活在最北面。   汉语是论人口世界上最大的语言,有十多亿人以汉语为母语:这包括在台湾的二千万、马来西亚的五百万、泰国的五百万、香港的五百万、新加坡的二百万、印度尼西亚的一百万、越南的一百万等。汉语是联合国1945年成立时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1974年又加上了阿拉伯语)。    汉语有七种主要的方言:北方方言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覆盖的地域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山东、河南、湖北和安徽、江苏的长江以北部分、四川、 云南和贵州的汉族人聚居区,在另外还有一些北方方言的“孤岛”在福建、广西和海南;吴方言,通行于江苏的长江以南部分、浙江和上海市,人口有七千万,是第 二大方言;粤方言,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和海外华人中间,约有六千万人;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台湾和东南亚诸国,约有六千万人,其中情形十分复杂,到了互 不通行的程度,可能是汉人在秦汉时代南侵时与当地的语言交互的结果;湘方言通行于湖南;赣方言通行于江西,这两种方言的特征不太突出,受周围方言的影响较 大;还有客家话,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这些“方言”之间差别常常是很大——比如北京人听广州人讲话,决不比英国人听法国人讲话轻松,台湾人 去听陕西话,也会听得一头雾水。是什么理由语言学仍把这些方言统统归为一种语言?除了长期以来的统一民族、统一文化和统一国家这些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 的原因是文字——汉字。   从商朝的甲古文开始,汉字有三千多年的连续历史,三千多年来汉字的字形、字义的变化都是连续的。与大多数其它 语言不同的是,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象形—表意—形声的途径。这条道路产生了两个主要效应:第一,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使得 汉字拥有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字符集(虽然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增加字符来表达新的概念,而是创造新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使用的字数)。汉字的庞大的字符集使 它显得非常复杂:难学、难记、难用;第二,历史上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ideograph),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关系,无论用哪种语言或方言去读,意义没 有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各种口语分化交熔变迁,而汉字一直作为一种统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认同的原因。这一优势甚至体现在当它被别的语言借用的时候:哪怕不懂日 语的人也能读懂一半意思吧。汉字使操不同口语的人互相交流成为可能,而隔膜是统一的主要障碍。   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已不再是纯 粹的表意文字,许慎『说文解字』中的9353字里面,“形声字”占了80%以上,“会意字”不到20%,而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20%多。特别是近年来多音 词的比例急剧上升,汉字已向表音文字方向发展。(关于“形声字”、“会意字”,后面还要提到。)   现代汉语的文字仍有几万字之多,但是使用频率极不平衡。据北京语言学院1985年的统计结果,最常出现的前十个字及其出现频率为:    的   4.16%    (你每说二十五个字就要说一个!)    一   1.84% 了   1.71% 是   1.52% 不   1.37% 我   1.28% 在   1.08% 有   0.98% 人   0.97% 这   0.93%   累计 15.85%   前100字的累计字频已达47.34%,500字到了79.76%,2000字覆盖了98.07%,如果你认识4000字(就象我一样),你读一万个字只有四个不认得(当然读我写的东西再多你也不会有不认得的字,因为我认的字和你一样多)。    语言学院还统计了词:共计出31159个不同的词,其中单音节词(一个字的)占12.2%,双音节词73.6%,三音节词7.6%,四音节词6.4%五 以上的占0.2%,平均词长2.09。前100词的累计频率为41.7%,2000词为82.2%,9000词为95.85%。不同汉字的构词能力(与别 的字组成新词的能力)也不一样,最多的是“子”字,构词668个。   汉字是怎样起源、怎样演变的?据汉代纬书『春 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虽美,实无所据。传说仓颉为黄 帝的史官,而黄帝的生存年代及其事迹都属传说史的范围,具体内容多不可究,“仓颉造字”实在太玄了。又『易经』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卜易之以书 契。”,意思是说从前的人结绳记事,后来有“圣人”把这改造成了文字。绳结与文字差距甚大,不以为然也。   后世的汉文字学家一般持两种 看法: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的陶器符号,或起源于原始图画。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三千三百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 都要晚近二千年,汉字学家因而不服,他们认为最早的甲骨文被发现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所以文字的出现应当比那时早得多(范文澜:『中国通 史』,人民出版社1954),因而推断说例如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陶器符号可能是原始的文字(龙山文化据今四至五千年)。这些目前仍缺少考古证据和足够的研 究。顺便提一句,至今共发现了五千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一千七百字。   总之不管从哪儿来、来了多久,从“帝盘庚迁殷”(约在公元前1312年)   时开始,汉字开始了它的长达三千多年的连续发展史,中华文明史也开始了连续至今的文字记载。可以想象,一开始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s)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汉语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怎么办?    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玛雅人(美洲印第安人)开始借用那些画得出来的同音字来表达它们(例如,借用画得出来 的“eye”来表示画不出来的“I”,汉语中叫“通假字”);而中国人则想出了一种叫做“形声字”的“中庸之道”:用两部分拼成一个字,一半表示发音一半 表示意思(属性),象“中-盅-忠-钟-种-肿,羊-洋-痒-样”之类。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既能表达大量的新概念又与旧的文字体系“兼容”,于是大喜,到 秦篆时形声字大增,汉字总数已数万,每当出现一种新概念我就发明一个新字来对付你,一字一意,文章简短,节约用纸。汉字的表达能力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完 备的文字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大发展与此不无关系。   原来我们从小学习表意文字,觉得从象形文字演变到现在的汉字非常自然,觉得从象形文字演变到拼音文字很不可思议:现在看来后者比前者好象更自然一点。拼音文字的演变想在讨论中、近东语言的时候再提。    作为语言发展历史的一部分,会意字、表音字和通假字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汉语中。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这类字是在原始象形文字基础上意义 的扩展,但是因为表达能力仍受限制,所以它们占的比例也不太大。通假字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比现代汉语多得多(如“说-悦”),说明当时人们也想从这方面想办 法,后来认识到这不现实。试想,如果所有的抽象概念都用同音异字表示,那文章读起来大概是太累了,而且多半读不懂。事实上没有一种文字能纯粹用这办法解决 问题,最多是部分地采用这技术,多了就不灵了。汉字也有少量的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自春秋时期开始形声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具有了很强的表达能力,这可能反而抑制了向表音文字的进一步发展──表音文字在汉语中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   在结 束汉-藏语言的讨论前,再看一眼我们的邻居们。在中国境内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北方的语言多属阿尔泰语系,有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乌孜别克语、柯尔克孜语、塔塔尔语(鞑靼语)、撒拉语(青海境内的撒拉族);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语、锡伯语、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 族的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和土语(青海土族的语言);还有印欧语系的俄语和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等等。南方的语言多属汉藏语系,除了上文提到的汉-藏语 系诸语言外,尚有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语和德昂语、布朗语,以及属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高山语(台湾高山族)。   中国境内文 字的种类同样多种多样。除了使用(或部分使用)汉字的语言以外,还有许多使用罗马拼音文字,如壮文。这其中又有不少是原本没有文字的,“新中国成立后,当 地人民政府依照本民族人民的意愿,为他们创造了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还有使用梵语字母的如藏文,使用阿拉伯语字母的如维吾尔文,使用“十三世纪维吾 尔文”的蒙文、满文、锡伯文(维吾尔人后来丢了自己的文字用了阿拉伯文,呜乎),有些民族使用自己的表意文字,如彝文。还有用象形文字的纳西文(可能现在 已经不用了)。至今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都借用了就近的大语种文字。   朝鲜族用的朝鲜文是维一东方自己发明的“纯粹”拼音字母。说它是 “纯粹”,因为它有表达元音和辅音的完整音素集合。音素(phone)是人能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与此相对的是日语的假名,虽然也是拼音文字,但是每个假 名表达的是整个音节(syllable)而不是音素。朝鲜语在语法结构上最象日语,但是它们的词汇并不相似,所以它们的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一方 面,朝鲜语又从汉语借走好多词汇,但在语法结构上又非常不一样。有人认为朝鲜最早的居民是一万年以前从北方移入的通古斯人一部。朝鲜文字母发明于十五世纪 中叶(相当我国明朝前期),共有二十五个字母——字母在哪儿?   你要是仔细看就可以看出,虽然它们看上去象一个个的“方块字”,但每个 “方块字”其实是由一些更小的“小零件”组成,这每个“小零件”就是一个字母,它们的种类是有限的,对吗?他们的字母不象其它拼音文字那样排成一条线,而 是上下左右错落有致地拼在一个方块内,非常别致。象“眼泪”这个词,它们读作nunmul(nun意为“眼睛”,mul意为“水”),写成从左到右两个 “方块字”:   nmuunl   在亚洲的东南部,不是还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吗,他们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的语言属于马来亚-玻利尼西亚语系,又有人把这语系与孟-高棉语系(主要是柬埔寨的高棉语)和印度南部的蒙达语系合称“南亚语系”。这一系语言横跨 了半个地球:东起夏威夷诸岛,西达非洲东南的大岛“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屿(包括密克罗尼西亚、美拉 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诸岛,但不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洲)   。它包括四种国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他加禄语(菲律宾语)和马拉 加斯语(马达加斯加),总人数有二亿多。关于他们的祖先,有人类学家认为是生活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在公元前二千纪至一千纪之间汉族人开始南侵的同 时,他们的航海技术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开始向海外移居(不知是不是受到了汉族的压力),台湾高山人可能就是他们的后裔。在其后的二千年间,他们遍布了 如此众多的海岛,占据了如此辽阔的海域,这应当算一大奇迹——尽管他们自己可能倒没意识到。有人说,是航海、贸易与殖民造就了今日的资本主义,那他们的航 海要比西方的“厉害”得多,也早得多,为什么一点儿也没有“发达”的意思?   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语言和上面讲到的马来亚-玻利尼西亚语言又有很大不同。   所谓澳大利亚语言,当然是指生活在那儿的土著居民,白种人们自然是讲英语。    今天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只剩下数万人,可是他们仍在讲数百种语言!对这些语言的研究进行得很不充分,连它们是否属于一个单一的语系也没搞清楚。由于澳大 利亚自人类出现时就已经成为一块独立的陆地,所以,所谓的“当地土著”,肯定也是什么时候从其它地方迁来的。澳大利亚本地的哺乳动物都是非常原始的有袋 类,离进化到人类还差十万八千里。现代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当地人是新石器时代某个时候从马来亚——印度尼西亚渡海而来,可这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语言学方面的证 据支持(其它方面可能有证据,我不清楚)。今天,许多当地的语言都面临绝灭,可怜它们作为历史的遗迹只在英语中留下了象kangaroo,koala等少 数几个词汇。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情况与此相似:三百多万人说着五、六百种语言,从这不难想到,有些语言肯定只有很少的人使用,有的可 能只有一个村子,甚至一个家庭。邻村的人可能互相都听不懂,许多人尚生活在石器时代。所有这些给独立后的政府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不可能找到一种(甚至几 种)当地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来发号施令。所幸的是,在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以后,当地土著居民发明了一种叫“洋泾浜英语”的交流工具,它取得了官方语言的地位。   “洋泾浜”是俗称,正式的称呼是皮钦英语(Pidgin English)    。“洋泾浜”一词来自上海原来的一条河,就是现在的延安路。当时在上海英租界也有自己的“洋泾浜英语”,“假洋鬼子”们常说“let me  seesee”(让我看看)或“no can do”(不能做)这样不伦不类的话。所谓皮钦语言就是指一种外来语言被当地人大大地简化了语法和词汇以后用 作交流工具,这种现象在不少殖民地都有。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皮钦英语约有1500个词和非常简单的语法,这使它很容易学会。而且许多词汇还是由一些更基本的 词汇组成的复合词,如“house cook”意为“厨房”,“house sick”意为“医院”,“house paper”意为“办公室”等等。另 外“belong”变成了一个常用词,仅表示“of”的意思,如“glass belong look-look”意为“镜子”,“smoke  belong ground”意为“灰尘”,“lightbelong cloud”意为“闪电”,“man belonglong-way  place”意为“外国人”……。但是,你可不要以为凭自己的英语可以去那儿独闯天下——他们不会听懂你的英语,你也读不懂他们的“英语”,因为毕竟语法 和词汇都有许多变化。   亚洲的语言还有一个极重要的成员尚未提到,这就是所谓的“亚-非语系”,传统上叫做“闪米特-含米特语系”,简 称“闪-含语系”。这名字取自圣经中诺亚的两个儿子,一个叫Shem,一个叫Ham。亚-非语言分布于北非、东北非、近东、中东和中亚的广阔地域,包括有 二亿多人口和几十个国家。   然而,亚-非语言之所以重要,原因还不仅限于此。那里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起源于那里的拼音文字,更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主要文字的鼻祖。   就象汉-藏语系中的汉语一样,亚-非语言中的阿拉伯语人口也占了将近四分之三。其它较重要的语种还有:以色列的国语希伯来语、索马里语、西非/尼日利亚的主要语言豪萨语,以及非洲北部的一些其它语言。    阿拉伯语是将近二十个国家的国语,另外全世界的穆斯林都多少懂几句阿拉伯语,这使它在1974年成了联合国的第六种工作语言。它的字母系统更是被许多其 它语系的语言所采用。它的文字保留了几个古代拼音文字的特点:从右到左的书写,以及只有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还有一个现象是一个字母在词中的位置不同, 写法也不一样。如果你在用X窗口的电脑,可以试试看把编辑器的字体设置成阿拉伯文的字母,再看看把同一个字母放在词中间与放在词尾,形状是否一样。你不需 要懂得阿拉伯语就能看得出来。   阿拉伯文共有二十八个字母,都表示辅音。由于它们都写成草体连书,所以看上去一串串的,好象看不出一个个独立的字母。那元音呢?你可能还注意到在这些弯弯曲曲的连续曲线的上下还有不少小点点和短线条什么的,那就是元音!   不幸的是,他们阿拉伯人在书写一般文字时,是省略掉这些元音的,只有在小学课本和给外国人看的读物上才注上元音。举个例子,要写“solid”这个词,他们大概会写作“dls”(别忘了是从右往左写),那你就很难猜这是个什么词了……   阿拉伯文的古老特点是与近、中东文字的起源、演变相联系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先出现文字的地方,也是拼音字母的发源地。    大约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埃及就出现了文字和书写的纸草。约公元前3100年上下埃及统一,统一后的埃及开始有文字记录可考(这比我国开始有文字记载早了 一千七百年)。最早的文字是图形文字,后来有些文字逐渐变成音节符号和指意符号,其后又有了一音一符的字母,共二十四个。所有字母都只标辅音不标元音。各 种符号组成词组,共有六百多个词组。经历这些发展的古埃及文字,是用字母、音符和词组组成的一种复合文字。到第八王朝(大约在公元前2200)时期出现了 一种草书体,到中王朝(公元前2000-1700年)时草书体已广泛流行,只有正式文体和铭刻才用象形体。   所谓纸草是下埃及产的一种 植物,将其茎干剖为长条后,彼此排齐连成片,然后压平晒干成纸。这种纸草后来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纸,希腊人、罗马人以及往后的阿拉伯人都曾用它 书写。(不过,这还不能算是“正式的纸”,因为“正式的纸”必须等到三千年后由中国发明。:-))   早在五千五百年前差不多与埃及人同 时,生活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希腊人称为Mesopotamia——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的苏美尔人(Sumerian)也有了 自己的文字。他们最早的文字也是图形符号,一符一义。以后发展为表音符号和指意符号,一起组成词组。自从有了表音和指义符号,字符孳乳增繁的倾向减少,到 了约四千三百年前,字符减少到了六百以下,其中约有一百个是表示音节的符号,但是没有单独表示辅音的符号。这种文字用削尖的芦杆、骨棒等刻写在泥版上,晒 干或烘干后成为可以长期保存的文书,有一些保存到了现在,并被释读成功。芦杆刻成的笔划,起划粗而深,收划细而浅,形如楔形,因而得名“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后来成为近东各国外交的通用文字,一直到先进的腓尼基拼音文字的“传人”阿拉美文(Aramaic)流行以后才逐渐弃而不用。阿拉美文在近东各国的通行到了公元七世纪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兴盛时,又让位于阿拉伯文,直到今日。    腓尼基拼音文字是怎样发明的?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500年时居住在现在的以色列、黎巴嫩一带。当时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字早就有一部分发展为音节符号,埃 及文字还由此出现标示辅音的二十四个字母。但是两种文字中都有好几百个字符,埃及文字还保持象形体,结构复杂,使用不便。地处使用这两种文字的人之间的腓 尼基人受到它们的共同影响,取埃及文的辅音符号而摈弃其象形体,发明出了二十二个辅音字母。从此文字不再为祭司所垄断,从而避免了玛雅文化那样的命运。   与此同时的希腊人,正彷徨于早期从埃及学来的象形-表音混合文字中,到了公元前一千年时,腓尼基文字传入希腊,他们马上放弃了原有的文字,并且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元音字母,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拼音文字终于诞生了。   腓尼基人的字母系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拼音文字的优点在于它的普及性。一般来讲,学会二三十个字母,就能见字读音。文字越复杂,掌握的人就越少,这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非常不利。就文字的复杂 程度而言,以象形文字为最,其次为表意文字,形声字又次之,拼音文字最简单。到了现在信息时代,拼音文字因其一维的表达方式又有了一个新的优势(至少目前 如此,以后的变化未可知也)。   但同时,拼音文字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许多拼音文字,由于千百年来口语的不断变化,它的书面文字与读音 往往相去甚远。拿法语来说,它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还是四、五百年以前的发音,不发音的元音彼彼皆是,象hommes读为um,aiment读为em。这就是 为什么上文说“一般来讲”。 在 『世界的语言(10)』里曾提到古埃及复杂的象形文字只被少数祭司所掌握,这局面后来被新拼音文字的出现所打破。事实上埃及也不可能一直封闭,因为周围有 许多差不多发达的国家,一旦落后就会被征服。而地处中美洲的印地安人就没那样幸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现在一般都认定印地安人来自亚洲。大约在二万五千年前有一些亚洲人就开始跨过冰封的白 令海峡,逐渐向美洲内地迁移。这似乎不是有目的的移居,所以这过程缓慢得在一代人中间都看不出来。但是到了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到达美洲时,他们已经布满了整 个美洲大陆,从阿拉斯加到智利南端的合恩角。据估计那时的人口在一千四百万到四千万之间,操一千七百多种语言,所处的社会形态从狩猎和采集的石器时代到具 有高度文明的阿兹台克(Aztec)、玛雅(Maya)和印加(Inca)国家都有。  由于人们认定印地安人来自亚洲,所以自然地把他 们的语言和各种亚洲语言作比较。比较的结果,不仅没有找到确定的联系,而且他们内部也不是完全彼此相象的。这说明,第一,二万多年的漫长时光对于语言的变 化来说是太长了,我们现在已知的这些语言之间的联系都仅限于数千年的分离;第二,印地安人不是在同一时刻一起来到美洲的,互相之间可能分属不同的民族。   在印地安人中,玛雅人的文字系统是最发达的,玛雅人在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中就发明了文字,符号与解释符号的图形并列,包括很多图形,也有音标和音节符号。这些图形文字看上去极其复杂,好象是一幅幅精致繁复的装饰图案。   西班牙人征服玛雅后,大部分文字记录都被销毁,只有极少数保存到了今天。   这给释读造成很大困难。不过释读研究已在近年取得进展,只可惜文字资料太少,我们对于当时社会情形不能了解很多了。   在玛雅,只有祭司才识字(所以当他们被消灭干净以后就没人能懂玛雅文了!)   ,因此祭司们拥有极大的权力,这导致了玛雅人登峰造极的拜神狂热:修建巨大的神殿和祭坛,频繁而繁缛的祭奠仪式,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把最健壮的人用作牺牲。结果,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加上当时加勒比地区风暴频繁,到西班牙人来到时,各城市已经荒凉破败了……   关于非洲的语言我知之甚少,好在有差不多三十个非洲国家以英语或法语作官方语言,会这两种语言去非洲也就对付了。   这里我们所说的“非洲”,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北非和东北非我们已经在讨论亚-非语系时提到过了,他们的语言即便不是阿拉伯语的话,也是它的近亲。    非洲有好几百种语言,除了亚-非语系以外,还有尼日尔-刚果语系(Niger-Congo)、乍得-尼罗语系(Chari-Nile)、科依散 (Khoisan)和另外两个小语系。其中最大的一个语系要数尼日尔-刚果语系,有二亿多人口,接近非洲人口的一半,覆盖了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尼日尔 -刚果语系的一个最重要分支是班图语(支),人口占了全语系人口的一半以上。从西非的喀麦隆到东非的肯尼亚,可划一条“班图线”,班图语就分布在在这条线 以南,同时这条线以南的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彼此孤立的地区讲其它语言。   语言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持班图语言的民族最开始是发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喀麦隆,也就是班图语言区的最西北角。可能是因为他们从近东地区学会了种植某种农作物后,由于这种作物的适应性,他们随之逐渐朝东、南迁移,最终布满了由此往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班图语言中最重要的语种是斯瓦西里语(Swahili),它现在已成为东非最通行的语言,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更以它作为官方语言。   在南非(共和国),白人讲的语言叫“阿非利肯斯语”(Afrikaans)    ,这是十七世纪的荷兰殖民者带来的,由于好几个世纪的分离,它已经和荷兰语有了不小的差别,所以现在把它们看作两种不同的语言;黑人讲的语言主要是祖鲁 语(Zulu)和科萨语(Xhosa),科萨语受附近的一个小语系影响,有一种非常难发的“倒吸气”音:一边吸气一边把舌头上下颤动——你要能象这样发出 声音我就服你。“xh”表示的就是这种音。   在现代非洲,和世界上的其它地方一样,较少数人讲的小语言逐渐让位于少数几种大语言。因为对每个人来说,放弃自己的不通用的母语而讲邻近的多数人讲的主要语种,自然对生活会更有用些。    我们终于走完了世界的各个主要部分。在当今的世界上至少有二十个语系、数千种语言,我们只能谈及极小一部分;但这“极小的一部分”已包括了很大一部分人 口:单是汉语就占了20%的人口,加上英语、西班牙语、印地语和俄语就达到了45%;再加上阿拉伯语、日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和法语能 达到60%;再加十来种语言就增加到75%……可以想象,最后5%的人口一定讲着上千种语言:美洲的印地安人中有一千多种语言,非洲有近一千种语言,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一个岛上就有七百多种,印度有一百五十多种,(前)苏联境内有一百三,中国境内有好几十……

罗马史概论

罗马史概论 彭小瑜 和希腊文明一样,罗马文明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总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地区,兴起于意大利中部一城邦国家的罗马人后来以罗马帝国的形式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罗马文明的演进突出地以其制 度为依托,而且诸种制度的成长又以改良和渐进为特点。古罗马的文学和艺术成绩斐然,但对其深入的考察仍可揭示出政治和经济制度不可磨灭的影响。基督教的起 源和最终成为帝国的官方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观念和制度,然而基督教会本身也经历了和罗马政治和法律制度互相适应和融合的过程。 第一节 罗马对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罗马的政治史以罗马征服意大利乃至整个地中海地区为其主导线索之一。在这一对外扩展的历程中, 罗马从一个城邦发展为帝国,其政体由贵族共和国演化成专制君主制。罗马国家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也有相应的变化。 地中海地区和意大利的地理环境 罗马坐落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第伯河谷,意大利则居于地中海周边地区的中心。这一地理位置对罗马后来的扩张十分有利。 地 中海盆地各地区的气候和植被差别不大,周围的欧、亚、非三大洲由海路连结;夏季的贸易风有力而不疯狂,便于船舶航行,而沿岸的岛屿是良好的导航标志。地中 海被罗马人称为“我们的海”,是罗马帝国重要的交通途径。充沛的日照和干燥的夏季有利于橄榄、无花果和葡萄这三种当地主要果树的生长;橄榄油是重要的食品 和日用品。相对贫瘠的土地促成比较重视精耕细作的农业,但畜力、水力和风力都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耕作基本上靠人力。 意大利是地中海地区自然环境 比较优越的一部分。这里的夏季比其他地方要凉快湿润一些;亚平宁山脉穿越整个半岛,河谷和火山灰覆盖的地区土地肥沃;山间草场丰美,畜牧业发达。比起西欧 较北地区的法国和英国,意大利的可耕地在国土总面积中的比例要小。铜和铁是主要的矿产资源,满足了工具和武器制造业的需要。多山的地势防碍了陆路交通,也 迫使罗马人后来重视修造道路。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多隘口,迁徙的民族可以由此进入,但大规模的外族入侵要到罗马帝国晚期才发生。古代意大利无深水良港,但漫 长的海岸线、居于地中海中部的位置和作为罗马帝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仍然使之成为海上交通的枢纽。 罗马兴起以前的意大利 罗马兴起以前的意大利史现在只能凭借考古发掘得到大致的了解。人类的足迹在20万年前就出现在这里。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农耕者开始在此定居。 在经历了铜器和青铜文化之后,意大利于公元前1000年以后进入了铁器时代,当时北来的印欧语系民族已经进入了中部的拉丁姆地区。公元前7世纪前半叶,在 拉丁姆逐渐出现了40个左右的城邦。这些城邦以父权制的家族为基本单位,国王之外还有家族长组成的元老会议和公民大会。城邦之间有结盟关系和共同的宗教庆 典。坐落在第伯河边的罗马城邦后来逐渐变成拉丁姆各城邦的领袖。 在很大程度上,罗马的成长得益于拉丁姆北边的伊达拉利亚文化之影响。伊达拉利亚人 的起源不明。自希罗多德起就有关于他们是土著还是来自小亚细亚的争论。有的现代学者推测,伊达拉利亚人中间的统治者可能是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来自亚洲的武 士,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管理水平,与当地原来印欧语系的维兰诺微人杂居通婚,形成一种新的文明。伊达拉利亚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托斯坎尼,多森林和泥沼;为自然 屏障所隔绝的许多居民点后来发展成各自独立的城邦,政治统一倾向微弱。 伊达拉利亚的宗教仪式基本上是一种占卜术,也有类似中国看风水的内容;所信 的神灵多半阴暗残酷,和希腊罗马明快欢愉的诸神大不相同。活人常被当作供奉神灵的牺牲品,而且让他们在决斗中互相残杀,是后来罗马观赏角斗士表演风气之由 来。各城邦的君主制到6和5世纪时被贵族寡头政治所取代,中产阶级的地位也有所上升。伊达拉利亚城邦都有自治权,但相互之间有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伊达拉 利亚文字到目前为止仍未被解读,仅凭考古材料很难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有详细的了解。贵族显然役使一些下层人民为其劳作,过着奢侈的生活,但我们不知道生 产关系的细节。水利工程、铜铁的冶炼和金属器物的制造为伊达拉利亚人所擅长,他们还与希腊和亚洲保持活跃的贸易往来。 希腊人在公元前8世纪末叶已 经开始较大规模地移民到意大利南部。他们带来了橄榄树和葡萄。希腊字母是拉丁字母的原型。希腊的青铜器、陶器、建筑风格和雕塑都为古代意大利人所喜爱和模 仿。希腊的军事战略和建城术也传到了意大利。希腊城邦互相争斗激烈,他们在意大利的殖民地也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伊达拉利亚人在公元前7世 纪前半期就在拉丁姆有很大的文化和政治影响,但他们自己缺乏统一的政治体制,所以无法在那里建立可以被称之为帝国的统治形式。伊达拉利亚人在公元前524 年攻打希腊殖民地库美受挫,拉丁姆的各城邦乘机起事。罗马的兴起结束了伊达拉利亚在拉丁姆的霸主地位。 罗马的起源和成长 罗马城位于第伯河的东岸,靠近拉丁姆和伊达拉利亚的交界处;周围土地肥沃,足以支持较多的人口。第伯河通海,便于和外国贸易;罗马又处于该河流之渡口,所以也控制了意大利中部地区陆路交通的枢纽。 关 于罗马的起源有许多传说,而真实的故事只能依靠考古学的证据来了解。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罗马”之名来自罗慕路斯。他和他的孪生兄弟勒摩斯与战神马尔斯 有血缘关系。因为是私生子,罗慕路斯被扔进第伯河,神灵把他救起,还让一头母狼以奶喂他。长大后,罗慕路斯建立了罗马城。这一传说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 存在了。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作家荷拉尼库斯提供了关于罗马起源的另一种说法,认为特洛伊王子伊尼阿斯是罗马的创立者。公元3世纪时,罗马人也接受了特洛伊 人建城的观点,把罗慕路斯和伊尼阿斯两个传说结合在一起。根据这一罗马化的希腊传说,伊尼阿斯在特洛伊陷落后飘泊到意大利,受到当地国王拉丁努斯的款待, 并和他的女儿拉维尼亚结婚。他们的儿子阿斯卡尼亚斯之后有12王,其中最后一位国王努米托儿的两个外孙即为罗慕路斯和勒摩斯。近现代的考古发掘证明,罗马 所在地方要到铁器时代(公元前1000年以后)才有稳定和比较密集的农牧居民点,而伊达拉利亚文化到公元前7世纪前半期在当地已占主导地位,传说中统治罗 马的第一个伊达拉利亚国王塔克文据说也是在这一时期获得王位。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罗马作家瓦罗推算罗马城建立于公元前753年。这一日期为罗马人普遍接 受。罗马人相信他们在建国之初受到7个国王的统治,其中最后的3个是伊达拉利亚人。王政时期的第二个伊达拉利亚国王塞维·图里乌斯所推行的改革(公元前6 世纪中叶)被认为对后来的罗马政治和社会结构有重大意义。他的改革首先是重新组织罗马的军队。 最早的罗马军队由3个部落(特里布)各提供1个千人 队的步兵;每个千人队指挥官的手下有1队骑兵,各100人。每个千人队由10个百人队组成,与每个部落的10个库里亚相对应。每个库里亚有10个氏族构 成。当时罗马有许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外来人,没有公民权,也没有服兵役的义务。塞维废除3个旧部落,以地域为基础建立了21个新特里布,把那些外来的居 民也编纳在内。到公元前241年,罗马城市和乡村一共有35个特里布,其后新征服的领土都被划入已经存在的特里布。特里布取代库里亚成为行政单位。在这一 时期前后,步兵也由使用方盾和投枪改为用圆盾和短剑,还装备有头盔和胸甲。改革后的罗马军队有193个百人队。公民按财产分为5个等级。富有的第一等级提 供80个百人队。第一等级之上是骑士等级的18个百人队。新的一种公民大会以百人队为单位来组织:每个百人队首先得出自己的多数意见,然后在大会上投票, 每队一票。骑士和第一等级有98票,在193总票数中占多数。富有者享有政治特权,但确实承担了沉重的军事义务。上述改革并不是全在塞维统治时完成的,但 可能他做了主要的工作。 公元前510年,最后一位国王“傲慢者”塔克文被罗马人民驱逐,城邦的君主制结束,共和国取而代之。这一社会转变的原因和 细节不是很清楚。可以肯定的是,王政时代的国王地位原来就比较弱小,君主制本身是原始而且不发达的。罗马共和国由贵族所建立,其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为他 们服务。50个贵族氏族只占自由民的十分之一弱,但其成员经济实力雄厚,相互之间婚姻和政治关系密切,控制着国家的主要权力机构。早期共和国的政体比较简 单,真正掌握实权的是执政官和元老院。两位执政官任期一年,继承了原先国王的权力,坐象牙椅,在官服上有紫色镶边,在战争中象原先的国王一样担任指挥官, 并保留了象征其强制权威的“法西斯”[1]。原来国王的顾问会议变成了共和国的元老院。执政官负责任命元老院成员,召集他们开会,向他们提交议题。由于执 政官任期很短,元老院逐渐由咨询机构变成监督机构,规定执政官的权力范围,影响他们对继任者的选择。贵族垄断了执政官的职位和元老院。两位执政官理论上可 以互相否决对方的决定,但实际上因为都是贵族利益的代表,关系十分融洽,难得发生冲突。 贵族等级以外的平民们不肯容忍自己被排斥在统治权力之外的 情势。公元前5到4世纪的罗马经历了贵族和平民争权夺利的风波。关于罗马社会形成贵族和平民两大集团的过程,无可靠的记载流传下来。和贵族一样,平民也参 加公民大会,在战时要服兵役。他们和贵族的矛盾涉及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国有土地和债权法是平民积怨最多的两个问题。王政时期的国有 土地有时被无偿地分配给公民,有时出售给他们,有时任由他们使用。贵族所控制的共和国不再分配土地给平民,他们又无钱购买。通过征服而得来的国有土地一般 离城较远,平民无财力和人力去占领和使用。贵族不仅享有大量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且难得交纳本来就微不足道的地租,实际上把这些土地变为他们世袭财产。平 民有义务服兵役,而他们和贵族一起流血所征服的土地只有后者才能享用。兵役负担往往让平民负债;而依照罗马的债务法,负债的平民可以任由债主杀害或被债主 出售为奴。在政治方面,执政官和神庙祭司的职位都由贵族垄断;平民自己的集会所通过的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平民与贵族的婚姻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无效的,平民妇 女和贵族男子所生的孩子只能是平民身份。平民无法通过联姻加入贵族集团。 平民和贵族冲突的历史有相当的一部分早已成为传说和神话。平民争取自身权 益的斗争成果通过变成法律和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并因此而为后人所知。平民的政治活动采取和平有秩序的方式。他们先是选出5位保民官(后来增加到10位)作 为代言人,并成功地要求元老院和执政官承认保民官人身不可侵犯的地位和否决执政官立法提案的权力。保民官因此不仅可以保护平民,而且能够对立法活动施加影 响。《十二铜板法》(公元前450年最后编成)是平民较早的一个政治胜利。这部成文的法典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公元前449年的卡努雷阿法 案容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公元前367年的李锡尼-赛克斯法案限制大地产,允许债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但仍然没有废除债权法。这一法 案还规定执政官必须有一人是平民,祭司有一部分也必须由平民担任。古老而无情的债权法要到40年之后才被废除。根据公元前287年的霍腾西阿法案,平民大 会所通过的决议和全体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实际上在公元前339年以前,平民会议决议就可能已经具有这样的性质。平民的上层因为上述的各种法案而取得和 贵族相当的地位,二者逐渐融合成新贵族。 平民的胜利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增强了罗马的军事实力,帮助这一城邦国家通过战争在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建立了霸主地位。 罗 马在意大利和地中海建立统治地位 罗马共和国对外扩张史的第一阶段是对意大利的征服,第二阶段是对地中海西部和东部地区征服。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高卢和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人南下攻击罗 马,在破坏城市和索取赎金后离去。罗马人在这次灾难以后开始逐渐以武力或谈判为手段确立自己在意大利半岛的霸主地位,先是控制了第伯河南岸的拉丁城市,征 服了中部的萨莫奈人,后又把势力扩展到北部的伊达拉利亚人城市和南部的希腊人城市。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以兼并或结盟的形式统一了波河以南的意大利, 并在各地设立罗马人的殖民地以巩固对广阔地区的控制。 在意大利半岛上,罗马和它最早的同盟者居于中部,隔断了南意和北意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战略地 位十分优越。在政治和军事上,罗马也有一些有利条件。罗马是意大利人口最多的城市,兵员充足,能够承受比较大的伤亡,而且与之结盟的其他城市在战时也派军 队襄助。罗马军人的素质比他们的许多对手要优越。他们从小就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养成服从命令的习惯。放哨打瞌睡或打仗当逃兵都要被判处死刑;在某些情况 下,整个分队会因为集体违反军纪受到“十抽一法”的处罚(在每十个士兵中用抽签的办法挑出一人处死)。罗马贵族对军事战术和战略十分重视,注意研究敌人的 动向和武器,并设法为自己的军队提供最新最好的装备。罗马人建造道路的爱好和技艺主要也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平坦的道路为军队的快速运动提供了方 便。在野战的条件下,罗马军队每次宿营之前都要安营扎寨,防备敌人偷袭。罗马军队和整个共和国的应战能力在他们与迦太基人的三次“布匿战争”(罗马人称祖 先来自腓尼基的迦太基人为“布匿人”)中得到了严峻的考验。这三次大战分别发生于公元前264年到241年,218年到201年,149年到146年。到 第三次布匿战争时,罗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已经大大超过迦太基。 迦太基位于北非地中海沿岸(现在的突尼斯),是来自提罗的腓尼基人在公元前8世纪初 叶所建立的城市。从公元前600年左右开始,迦太基通过战争排挤了地中海西岸的其他商人和殖民者,到公元前3世纪控制了西班牙东南部、撒丁尼亚、科西嘉、 北非沿岸和西西里岛的西部,把希腊人的势力限制在西西里东部。迦太基人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垄断了地中海很多地区的贸易,建立了财力雄厚的商业帝国。和 罗马人对垒的迦太基军队主要由雇佣兵组成,斗志疲软,但其指挥官是专业军人,比经常更换的罗马执政官要经验丰富得多。迦太基的政府由商人贵族把持,有两位 执政官,3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104个法官构成的最高法院;平民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但是没有真正的决策权。执政官和元老们不负责指挥军队,但专 职的将军受到他们的严密监督。迦太基历来奉行谨慎的外交政策,对日益强大的罗马怀抱戒心,但为捍卫自己的商业利益也不惜使用武力。罗马并没有蓄意策划挑起 与迦太基的全面战争,然而它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必然要导致和后者的冲突。布匿战争的直接诱因是公元前264年罗马和迦太基对西西里岛东部城市美塞那的争 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损失了600多艘战舰,但迫使迦太基政府放弃了西西里,并支付巨额赔款。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率领不到三万人 入侵意大利,在特来维尔(公元前218年)、特拉西美诺(公元前217年)和康奈(公元前216年)三场有名的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罗马人和他们的盟军。可 是罗马和它在意大利的盟友支配着65万人的大军,不会因为几次惨败而伤了元气。罗马一方面在意大利和汉尼拔周旋,另一方面派兵出征西班牙和迦太基本土,终 于在公元前202年北非扎马一役击败汉尼拔,摧毁了迦太基的军事实力。罗马人对汉尼拔的恐惧并未因他的死亡和迦太基的臣服而消逝,50年之后罗马元老院的 主战派利用这种恐惧心理煽动民众,发起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彻底毁灭了迦太基城,残存的5万居民全部被卖为奴隶。在三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北部 波河流域(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高卢)、西西里、西班牙、叙利亚、马其顿和希腊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地中海周边地区的霸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也臣服于罗马。 阿 尔卑斯山以北的高卢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法国,凯尔特人在公元前500年以前就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在公元前1世纪形成一些强大的部落联盟。凯尔特人的 农业比较发达;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在罗纳河谷建立了殖民地,促进了商业贸易活动。公元前125年到121年,罗马征服了山北高卢罗纳河南岸地区,在河北 岸也取得了一些立脚点,后来还设立了山北高卢行省。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在公元前一世纪开始向南移动,压迫罗纳河以北的凯尔特部落向对岸迁徙,威胁到那里的 罗马人。从公元前58年到49年担任高卢总督的恺撒击败了高卢的诸部落,把罗马的统治推进到了莱茵河,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阻止了日尔曼人的南进。恺撒一度 进军不列颠,但没有在那里建立罗马的据点。对不列颠的征服是在公元1世纪由罗马帝国的皇帝们完成的。在东部,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一直抵达底格里斯河。地理 知识的贫乏使罗马人产生了再向东扩张一点便能进入中国的错觉。 共和国的式微 在征服西西里时,罗马军事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不再觉得有增加新盟友的必要,所以将西西里以及后来征服的其他一些地区划为行省,由罗马派总督统治。行省居 民没有公民权,不需要服兵役,但有义务向罗马纳税。行省制度的创立使得与罗马结盟的城市不能再向被征服的地区移民建立殖民地。这些城市参与罗马所进行的战 争,但现在却不能分享这一战争的重要果实。罗马委托私人所办的税行在行省代收税款,弊端丛生,加重了那里民众的负担。许多罗马总督在行省收受贿赂,大发横 财。战争的虏获大部为罗马及其将军们所得。罗马及其盟邦富有的贵族通过给军队提供装备和物资也获利非浅。战争给罗马的自由小农所带来的却是贫穷和破产。在 抵抗汉尼拔的战斗中,他们为保卫家国而自带武器参战,而他们自己的小农场却因战争而被毁坏或因无人照料而荒芜。来自行省的廉价谷物和依靠大量战俘发展起来 的大奴隶主经济的竞争使得小农的经济处境越发艰难。破产小农离开土地,加入罗马城日益庞大的无产者队伍。罗马元老院成员多为拥有大量地产的奴隶主,他们的 家族垄断着执政官和行省总督等关键的官职,并注意保护行省的上层贵族,开始与之逐渐融合。元老院成员对商业活动没有兴趣,以致于在公元前218年同意通过 禁止他们拥有航海船舶的法令,并且容许让贸易和税收成为其他等级垄断的事业。罗马公民里的骑士等级通过参与行省的税收和因罗马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活动 大大增长了经济实力。他们要求取得和元老们相同的政治地位。而且希望加强对行省贵族的榨取。骑士、元老贵族和破产的小农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中互相利 用、斗争激烈,最终毁灭了共和政体。 罗马共和国的衰落是一部血腥的内战史。公元前1世纪30年代和20年代,提比略·格拉古和盖约·格拉古兄弟在 骑士等级的支持下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希望能够以此缓和各阶层之间的冲突。他们提议授予罗马的盟友们公民权,将国有土地分给无地的小农,重新开始在被征服 地区的殖民,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把谷物卖给罗马的贫民。格拉古兄弟在元老院内有一些同情者。大部分元老和骑士的一部分激烈反对他们的改革主张,卑鄙地谋杀了 两兄弟,但并没有因此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派和改革派的矛盾。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改革成果是对贫民的救济。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当权者后来将廉价谷物变为免费 食品,争相讨好罗马的无产者。格拉古改革的失败意味着罗马统治阶级不再有坚强的政治意志来通过改革稳定和扩大贵族共和国政体的社会基础。既然如此,共和国 的衰落就难以避免了。 直接摧毁共和国的力量是罗马的下层平民和军队,二者其实是一个社会群体。自由小农原本构成罗马军队的主干,具有从军所要求的 最低财产资格,能够携带自己的武器参战。小农的破产威胁到这一兵源,所以在公元前91年到89年意大利盟邦起义争取公民权时,罗马比较痛快地让步了,借以 扩大公民士兵的来源。但此举并没有扭转小农破产所造成的军队兵源问题。罗马将军马略在担任公元前107年执政官时实行军事改革,取消了当兵的财产资格,从 乡村的无产者中挑选壮士入伍,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军队。罗马元老院的墨守成规和贵族偏见把这支原本可为共和国所用的武装力量推入了将军们的掌握之中。元老 院首先不愿意付给士兵丰厚的军饷,仍然指望他们仅仅满足于和将军分享战利品。其次,罗马政府不容许平民士兵凭借战功升迁为军官;他们从军的好处主要是,他 们的统帅在通过军事胜利获得政治影响之后可以为他们争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这样一批平民士兵对元老院没有忠诚感,只是追随他们的将领,既厮杀于对外征服 战争的疆场,又热中于争权夺利的内战。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充满了不同派别的将军互相残杀政敌的血腥味,失败的一方常常被宣布为“人民公敌”,其下场是被剥夺 财产和处死。获胜的一方控制罗马城,以面包和公共娱乐收买那里丑态毕露的无产者,利用他们搜捕和追杀政治对头。 在公元前1世纪多次残酷内战之后, 倾向于改革派的恺撒连续在几次战役中击败了支持元老院贵族的庞培派部队。恺撒于公元前48年进军埃及,扶植妩媚的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主持托勒密王朝的朝 政,利用当地的财富增加了自己的实力。他于45年领兵回到罗马,次年2月份第五次担任执政官,并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官。共和政体是罗马的古老制度,许多人对 之抱有深厚的感情。以手下26个军团为后盾的恺撒实际上拥有独断独行的君主权力,但他仍然保留了充满他的政敌的元老院,不敢流露出崇拜君主制的意向,以免 触犯众怒。尽管如此,元老贵族还是在44年3月设计谋杀了恺撒。这一阴谋并没有挽救共和国。恺撒手下的军官们和他的养子屋大维很快消灭了与他们作对的元老 院成员。屋大维于31年打败了他从前的盟友、当时以埃及为据点的安东尼,逼迫他和已经嫁给他的克里奥帕特拉双双自杀,并处死了恺撒和后者所生之子。手握重 兵的屋大维在罗马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一劳永逸地结束了共和政体。 共和国和帝国早期的经济 共和国晚期意大利农村经济的特点是大地产的增加。当时征服战争节节胜利,战利品在罗马上层统治者中间造就了一批富有者,他们还通过担任行省总督或以私人身 份包办税收和公共工程而巧取豪夺。这些富豪的收入有相当的一部分被用来购买土地或租赁国有土地。大地产的经营带有追求利润的目的。农业技术这时有一定的改 进。为了恢复地力,谷物和豆类的种植交替。罗马人这时也学会了深耕和良种的选择。罗马城对粮食的大量需求主要靠从西西里和和其他行省进口廉价谷物来满足。 意大利各地所出产的谷物只供当地的居民消费,大地产的主人为了牟利,转向发展橄榄油和葡萄酒的生产,或者经营以养羊为主的大牧场,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向附 近的城镇供应蔬菜、水果、肉类和羊毛。所谓大地产,其实就是大牧场,或是同一主人所拥有的多处中小农场、橄榄园和葡萄种植园。大地主广泛地使用奴隶,他们 不会应召服兵役,而且比自由的雇工便宜;很多破产的自由小农流入罗马城去享受国家提供给无产者的福利,并不留在乡村任人雇佣。共和国末期的血腥内战并没有 引起经济上的突然变化。马略的军事改革使小农摆脱了沉重的兵役负担,可能是公元1世纪农村经济和社会相对稳定的原因。马略和他以后的罗马将军都尽力帮助自 己的老兵在各行省获得土地,结果这些意大利人大批地移民到西西里、高卢、希腊、北非和西班牙等地,促进了那些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北非、西班牙的橄榄园和高 卢的葡萄种植业都是这些移民建立起来的。奴隶仍然被大量地使用于乡村经济。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奴隶反抗活动有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有些奴隶主开始用自由 佃农取代奴隶;奴隶主对奴隶的态度有所软化,当时流行的农书提出奖励比鞭打更能控制奴隶。 内陆交通的不便极大地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罗马的对外征 服和它对西班牙银矿的控制无疑刺激了外地产物流入意大利,但意大利对外的出口并没有相应的增长。海上贸易多由希腊人经营。罗马人所擅长的是金融业。共和国 晚期的银行家可以为商人们提供信用担保。税行的组织类似现代的“股份公司”,一般百姓都可投资加入,股东们分担风险。具体负责税行运作的则是大股东。税行 有法人资格,其利益和责任不因某一股东的死亡和退出而改变。为了收税和与政府签定有利可图的契约,税行设有广泛的情报网和传递情报的特快信使。这些代国家 收税的商人也承包大批的公共工程和国有矿山的开发。罗马共和国经济管理制度的简单原始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私人参与税收而得到某种弥补。 罗马帝国早期 大地产和小农经济并存,前者对后者不再有大规模的兼并。意大利的大地产主人在共和国晚期内战中受到一定的冲击,许多大地产不仅换了业主,而且被切割成中等 大小的地产。屋大维给予自由农民无息贷款,减缓了小农的破产,稳定了小农经济。征服战争的停止意味着战俘这一奴隶的重要来源的枯竭,奴隶的价格也随之而上 涨,更多的奴隶主试图把自己的部分土地租给佃农或者雇佣自由帮工以补充奴隶之不足。奴隶的来源逐渐转向家生奴,奴隶与主人的关系也有进一步的改善。农牧业 的技术这时有一些革新,人工种植的草场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罗马贵族享用的高品质橄榄油和葡萄酒仍然来自意大利,但西班牙和高卢的产品开始向这里大量输 入;西西里一些农场被改成养羊的牧场,北非和埃及取代西西里成为供应罗马粮食主要的地区。帝国对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稳固统治和较长时期的和平无疑有利于贸易 的进行,罗马的上层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态度也由冷漠变为积极,元老院贵族开始涉足制造业和商业。一项比较特出的的工业是使用吹管为工具的玻璃制造,这是古代 中国所没有的。东方各行省有繁荣的手工业,尤其擅长玻璃和丝绸(有的和亚麻混纺)的生产。西部各行省矿业发达,还出产陶器和纺织品。 不少新的商路 得到开拓。罗马的船队开辟了从莱茵河下游经过北海到日耳曼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航路。欧洲与东亚的陆路交通受到敌对的帕提亚王国的阻挠,但从蒙古出土的希腊织 物表明传统的“丝绸之路”可能偶尔还在使用;罗马帝国商人一般经过海路到达印度,然后从那里取得中国的货物以及印度的香料和珠宝。罗马人为获得乳香也航行 到东非的赞比亚和桑给巴尔,但从未对非洲内陆进行过探索。塞涅卡曾经预言说,西班牙海岸对面的大陆可以通过跨海航行到达。远方的商路勾引起人们的神思遐 想,不过罗马帝国的大宗贸易还是在各行省之间进行。除了奢侈品之外,商人们也频繁交易日用百货,如陶器、玻璃制品、花砖和青铜的厨房用具。在工商业中,奴 隶在行省和罗马以外的意大利并不是主要的劳动力。除了自由人之外,大量释奴也加入了手工业和贸易活动。罗马帝国早期的经济发展不仅维持了意大利的繁荣,而 且也大大增加了行省人所拥有的财富。 工商业在意大利或帝国的其他地区都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活动,拥有地产被各阶层看成是最能提高和维持社会地位 的手段。罗马帝国统治阶级的核心是大地主,不是富有的工商业者,后者往往设法通过联姻、从政、购置地产和改变生活方式进入以前者为主体的大贵族圈子。当 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地主都能进入元老院、成为国家的政治精英。 在罗马帝国最初的二百年里,罗马城的人口保持在一百万左右。对罗马、帝国中央政府和 军队的物资供应是罗马帝国经济的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罗马城寄生于整个帝国的经济资源之上。当时罗马每年进口200,000到400,000吨的小 麦,前一个数字据学者估计是防止饥饿发生的最低限额。这些谷物主要来自行省向罗马政府交纳的赋税。大量的谷物被免费地提供给罗马成群的流氓无产者,后来国 家还向他们发放橄榄油、猪肉和葡萄酒。从公元1世纪初到2世纪末,罗马军队从大约300,000人增加到400,000人。军队的各单位分布在帝国的广阔 地区,其供应的方式因地方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和平时期,军队大多由所在的行省供应,并就近购买一部分物资。驻扎在偏远和荒凉地区的罗马军队往往有自 己的手工业作坊和农牧场,生产所需的生活用具、装备和食品。战时的罗马军队经常从行省居民那里无偿征集军需品,3世纪以后战争频仍,这种索求成为百姓的沉 重负担。不同的行省对国家所承担的经济义务有所不同。北非、西西里、沙丁尼亚和埃及主要向罗马提供谷物;大批罗马军队在北部和西北部的行省防卫边界,那里 的居民的主要负担是军队的物资供应;罗马士兵和官吏的一部分收入是以货币的形式发放的,而向政府交纳现金赋税的主要是西班牙、高卢南部以及小亚细亚行省。 以罗马帝国的疆域和人口而言,其政府和军队都不能算庞大,国家的赋税对臣民来说一般不构成难以承受的负担。后来西罗马帝国衰落是因为政府太弱太小,而不是 因为政府的索求压垮了臣民。 第二节 从城邦共和制到帝国君主制 古罗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共和国阶段和帝国阶段。到罗马帝国时期,不仅君主制取代了贵族寡头的共和制,而且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为活动舞台。罗马帝国史不是罗马一城的历史,也不是意大利的历史,而是当时的地中海地区史。 共和制宪法和行政管理 罗马共和国的宪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各种公民大会,其次是元老院,再次是各级行政长官。 罗 马有四种公民大会,即库里亚大会,百人队大会,特里布大会和平民大会。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结束后,后三种大会在形式上虽然有不同的组织原则,但具有相等的 立法权威,与会的成员也大致相同。库里亚大会是最早的公民大会,不过它在王政时代的作用比较模糊。共和国的执政官在被选举出来后须由库里亚大会确认,但这 一程序并没有实际的政治意义,只是一个过场。富有者在百人队大会长期占优势,但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重新组织了百人队,在193个百人队中骑士和第一 等级只拥有88队。特里布大会至迟在公元前450年前后就已经存在。平民大会也以特里布为单位来召开。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之后,平民大会决议具有 和其他公民大会一样的法律效力,加上平民也加入到了新的贵族集团中去,平民大会和原有的特里布大会在宪法上仍然是两种不同的会议,但二者的界线对许多人来 说变得比较模糊。在共和国晚期,百人队大会和特里布大会的参加者其实是同样的人;共和国早期的旧贵族这时在人数上微不足道,平民大会的组成和前两种大会也 相差无几。公民大会的功能是通过法律和选举行政官员,最重要的官员由百人队大会选举;平民大会的主席是保民官,百人队大会的主席是执政官,后者常常忙于军 事事务,无暇开会,所以很多立法工作都有平民大会承担。罗马公民大会没有提出官员候选人和修改法案的权力,这一局限性严重削弱了群众的民主权利。这个问题 与罗马元老院和行政制度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元老院在形式上只是执政官的咨询机构,既无立法权也无行政权。共和国晚期的执政官必须在所有重大事务上 征得元老院的同意,后者变成了实际上的行政机构,体现了贵族寡头统治的性质。元老院成员为300人,后来在公元前1世纪被扩大为600人。平民在王政时代 结束后就进入了元老院,但一开始只是那里的少数派。元老原先由执政官指定,在平民和贵族斗争期间改由监察官任命,平民后来成为新贵族的一部分。习惯上元老 院成员必须是卸任的执政官、行政长官和高级营造官,到共和国晚期也可以是前任的平民营造官和财务官。这些官员都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但往往只有贵族才能当 选。 元老院的职能涉及宗教、立法、财政、外交和行政官员任免诸方面。元老院开会的第一件议程总是听取执政官关于宗教事务的报告。祭司们在举行宗教 活动前必须得到元老院的批准,所需要的费用也得由后者责令财务官发放。行政官员在向公民大会递交等待投票通过的法案之前,必须先请元老院讨论法案的草稿, 并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修改。在共和国晚期,有权提交法案的行政官员人数增加,元老院很容易找到一位听话的官员,让他提出合乎他们心意的法案。不过元老院的 决议在法律上只是对执政官的建议,一旦成为后者的决定是可以由保民官否决的。如果法案不讨某些元老们的喜欢,他们可以轻易发现一位保民官,请他对之加以否 决。作为高级行政官吏的咨询机构,元老院一般要在执政官的提议后才召开。后来保民官也获得了召集元老院会议的权力。为元老们所信任的一些保民官因此成为前 者与执政官较量的筹码。元老院还有权给予某些个人特权地位,让他们不受特定法律的约束。比如说,行省的总督一般由卸任的行政官员担任,而罗马宪法规定他们 在现任官职期满后是不能马上接受公职的;元老院对这些和自己同属一个统治集团的人网开一面,让他们不受这一规定的限制[2]。 在财政和外交事务 上,元老院拥有重大的权力。古代罗马人长期以来没有意识到国家应该通过逐年调整的税收来获得所需要的财政收入。正常的国家收入主要是公有土地的固定租金。 拥有土地的妇女和孤儿自己不能服兵役,必须为骑兵提供马匹和饲料。在战争期间发生财政危机时,国家可以要求公民按照所拥有财产的多少提供协助金。但在公元 前168年以后,罗马国力强盛,战争也胜多败少,这种直接的税收再也没有在共和国时期征收过。罗马的高级官吏除了收受贿赂外没有与公职有关的收入,低级官 吏很多是高级官吏的奴隶和释奴。执政官手下的监察官和财务官负责财政预算,但他们的操作程序实际上置国家财政于元老院的严密控制之下。监察官在财政方面的 工作一是登记公民的财产以便征收战时协助金,二是管理出租的国有土地、矿山和渔场,三是和私人的税行签定协议。换言之。监察官负责征收国家来自上述三个来 源的收入。战利品这一当时非常重要的收入不在监察官的预算之内,而是有财务官负责售卖和纳入国库。财务官管理国库,向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经 费。位于罗马的中央国库由两位“城市财务官”领导。他们在理论上只是执政官的助手,但因为后者常常外出指挥罗马军队,元老院逐渐变成他们真正的上司,他们 在支出款项时必须得到元老院的同意,有时会因元老院的要求汇报国家的财政状况。到了共和国晚期,甚至执政官本人也必须在支取经费前获得元老院的首肯。无论 是监察官还是财务官都不是专业的经济官员。他们由选举产生,任期较短;他们所记录的财政档案和国家的收入支出不尽吻合,即使是记录下来的部分也不很准确。 元老院有权对他们进行监督,但在这方面并没有专业人员的支持,不可能仔细地审核国家的预算和支出。在财政上,罗马没有长远的精确计划,只是根据手头现有的 资金来安排。财政的粗放管理是罗马共和国和后来的罗马帝国体制上的重大缺陷[3]。 对外国宣战和缔结和约权力只属于“元老院和罗马人民”,但从共 和国早期开始公民大会的同意就已流于形式。执政官无权在战场上和敌人讲和;如果他迫于形势真的这样做了,元老院可以将他和他手下参加谈判的人剥光衣服捆绑 起来,送还给敌人,同时也就撕毁了他们缔结的和约。所有的对外条约都必须由元老院派人去商谈和签定;对被征服领土的接收和初始的管理也由元老院选派特使去 主持。元老院任命和监督行省的总督。共和国时期的行省居民大多没有罗马公民权,被看成是“外国人”,所以行省的管理作为“外交事务”理所当然地构成元老院 权威的一部分[4]。 各级官吏由公民大会选举,元老院对这些选举在法律上没有任何干预的权力。当然,元老们有时会凭借权贵的地位通过贿赂和恫吓等 非法手段影响选举。在两位执政官同时突然死亡的情况下,元老院里的贵族成员(相对平民出身者而言)有权任命一位摄政,其任期为5天;这位摄政任命自己的继 承人,任期也是5天。如此延续摄政的统治,直到新的执政官被选举出来。元老院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刻有权向执政官建议任命独裁官,并向他提出独裁官的人选。 公元前202年以后,独裁官这一制度被废止。共和国晚期的元老院往往在政治动乱时期通过所谓的“元老院非常决议”,授予执政官未经公民大会同意即处死罗马 公民的权力。但这一非常措施只是为元老院的保守派所用,所以其合法性从来未被改革派所承认。公元前63年,西塞罗依据“元老院非常决议”处死和喀提林一起 阴谋反对保守派的四位罗马公民。他的这一举动在许多人看来是非法的,并导致了他后来被流放。在两位执政官上任后,他们的分工由元老院决定。对自己所不喜欢 的执政官,元老们会设法给他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并在他卸任后把他分派到贫穷和边远的行省去当总督。元老们的这种权力使执政官不得不对他们有所忌惮。 共 和国时期的罗马行政制度有很成功的地方,也有严重的不足。从官制上讲,(1)执政官是最高行政长官,管辖政府的各个部门,拥有军事统帅权和司法权,还负责 召集公民大会。宗教事务不归执政官管辖,而是由祭司们在元老院的监督下处理。在共和国时期,执政官原有的庞大权力在元老院日益增长的权威面前逐渐萎缩。民 事案件的司法权改归城市行政官所有,元老院成员的选择改由监察官负责。行省制度建立以后,驻扎在那里的军队不再由现任的执政官统帅,而归当地的总督(一般 是卸任的执政官或行政官)指挥。现任的执政官不再离开意大利,他们在理论上拥有的军事指挥权实际上已经被剥夺了。(2)行政官的级别较执政官为低,也由百 人队大会选举产生,拥有行政、军事和司法各种权力。他的决定可以被执政官所否决,而且只有6个携带“法西斯”的侍从。公元前242年以后,行政官由一人增 加到两人,一位叫“城市行政官”,负责罗马公民之间的讼事,另一位叫“外国人行政官”[5],负责罗马人与外国人、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讼事。后来又为西 西里、沙丁尼亚(公元前227年前后)和西班牙的两个行省(公元前197年)分别设立了一位行政官以为总督,使行政官的总数达到了6人。此后未再设行省行 政官,新的行省改由卸任的执政官或行政官担任总督。罗马的行政官后来增加到6人,其中4人负责刑事诉讼。在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行政官起了重要的作 用。(3)营造官原是保民官的助手。公元前367年以后的营造官其实是罗马的市政官,主管城市的卫生、道路、饮水和其他公共设施。他们也管理着罗马的市 场,他们所发布的法令对罗马商法的形成有重大影响。(4)财务官原为执政官自己任命的助手,但后来由特里布大会选举产生,最初只有2人,逐步增加到20 人,协助执政官处理意大利的行政事务。对重大刑事犯罪的处罚,公民大会有权过问,并可推翻官员的决定。财务官除了上面提到的财政职责,还代表执政官审理刑 事案件。万一他的判决被公民大会否定,执政官的尊严不至于受到直接的损害。作为执政官的代表,财务官还参与军事,行政和司法方面的多种工作。(5)监察官 每4到5年由百人队大会选举两名,只有前任执政官才有资格当选,其主要职责是为征税统计人口和财产,在完成这一任务后就卸任,但任期最长不超过18个月。 监察官的另一重要职责是督察罗马社会的风纪。生活奢侈腐化者、随意离弃配偶者、临阵脱逃者、偷窃或伤害邻人者都可能被监察官公布于众,并被从乡村的特里布 成员降格为城市特里布的成员,后者被认为没有前者那么尊贵。这些人同时也丧失了进入元老院的资格。可见监察官的权威可以严重影响一个罗马公民的社会地位。 罗马公民后来都被免去土地税,所以国家不必为征税而统计财产和人口,公民人数的大量增加也使统计十分困难。元老院对有能力威胁他们地位的监察官历来不甚喜 欢。公元前22年以后,罗马不再设监察官。(6)保民官对法案的否决权往往使他们成为政治斗争中各派争取的对象。保民官的重大权力还体现在他能在执政官卸 任后对之提出起诉,并依法惩处。(7)独裁官由执政官任命,在共和国面临危机时独自负责全部的国家政务,地位高于另一位执政官和所有其他官吏;他有24位 携带“法西斯”的侍从(执政官只有12位),而且即使在罗马城内这些“法西斯”上也插有斧头。危机过后,独裁官必须立即下台,在任何情况下他的任期不得超 过6个月。元老院在其地位上升后不再容忍这一权力过大的官职。公元前202年以后不再有人被任命为独裁官。 从上所述,罗马共和国的行政制度具有相 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个人独断专行的可能性受到一系列制度的限制。罗马没有古代中国所有的那种文官制度。官员没有薪俸,穷人难以为官;显贵家庭的子弟从经 验、门路和财力等多方面都在取得官职和执行公务上享有极大优势。这些人对官职的垄断虽然没有法律条文的保证,但实际上成为罗马政治生活的特征。罗马元老院 的成员是贵族寡头共和国的真正统治者,然而他们在罗马军队常备军化以后没有注意将其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任其成为将领个人的政治资本,并演变成极大的不安 定因素。元老院的构成虽然屡经变迁,但从未被改造成真正的民主政治机构,从未广泛吸收各地区和各阶层的人参加。元老院的这种性质使得共和国的社会基础薄弱 不稳。 罗马对意大利和行省的统治方式是在很长时期中逐渐形成的,没有整齐划一的制度,从原则上讲所有这些地方的居民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 臣服于罗马。他们同罗马的关系可以分三个阶段描述:罗马与拉丁同盟的关系、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罗马在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扩张。王政时代以后的拉丁同盟之中 并不包括罗马。这一同盟臣服于罗马,与罗马在军事上联合,战利品一半归罗马,另一半由同盟各城市分享。罗马和该同盟的各城市一起建立殖民地,控制所征服的 地区。这些殖民地的罗马人或拉丁人不再有原居住城市的公民权,但享有拉丁同盟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一些特殊私法权利,即所谓的“拉丁权利”:他们可以与罗马或 其他拉丁城市通商和发生别的经济关系,可以与罗马人或其他拉丁城市居民通婚,可以通过移居罗马和放弃原住地公民权获得罗马公民权。在公元前338年拉丁同 盟叛乱之后,罗马解散了拉丁同盟,取消一些城市的自治权,给那里的居民没有选举权的罗马公民权;取消另一些城市的外交权和宣战权,但保留了他们的自治权; 所有拉丁城市之间的通商和通婚都被禁止,但拉丁人仍然可以和罗马人通商和通婚。在此之后,共和国时期的殖民地仍然有“拉丁权利”,虽然那里的居民不一定是 拉丁人。公元前89年,波河以北的意大利人被授予“拉丁权利”。帝国时期的一些行省居民也有这一权利;有的释奴在没有的到公民权之前被看成是“拉丁人”, 享有“拉丁权利”。 对拉丁同盟之外的意大利,罗马采取多样化的政策。有的地区被罗马所吞并,其居民拥有充分的罗马公民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其 身份和某些殖民地里保留其罗马公民权的罗马人相似。对自己所不信任的城市,罗马往往给予没有选举权的罗马公民权;这些城市的一部分没有任何自治权,受罗马 行政官及其代表的管理,另一些在罗马官员的监督下享有有限的自治权。还有一些城市享有所谓的“盟友”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城市,有独立的司法、财政和 行政体制,不必向罗马交纳赋税,但没有外交权和宣战权,也没有铸币权。罗马军队一般不在这些地区驻扎,但在必要时这些城市有义务向过往军队提供给养。布匿 战争所带来的危机迫使罗马对不忠于自己的意大利人进行严酷的报复,而取得布匿战争胜利后的罗马实力大增,无所顾忌,对从前的盟友们日益傲慢无礼。公元前2 世纪中叶以后,罗马同意大利各城市的关系明显恶化。罗马不仅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军事义务、分享很少的战利品,而且越来越不愿意给予他们公民权。公元前91 年到88年意大利许多地方的人民都起来造罗马的反,发生所谓的“同盟战争”。在此之后,意大利的所有居民才获得了罗马公民权。 行省居民在政治上有 各种不同的身份。罗马共和国对行省的统治具有如下的特点。罗马并没有试图在各地建立整齐划一的行政管理制度,一般不给予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行省总督是罗 马国家的全权代表,拥有军事、司法和行政权力。总督的手下有一名财政官,有一到三名无官职的元老院成员担任幕僚,有数名贵族青年以为副官。行省中的一部分 城市具有“自由和与罗马结盟”的地位。这些城市与罗马所签定的条约保证它们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没有外交权。另一些是“自由”城市,罗马承认它们有自治权, 但可以在任何时候单方面予以取消。其他的行省城市是所谓的“盟邦”,其实那里的居民只是罗马的臣民而已,不过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广大的乡村居民 不享有城市市民的权利,但在政治上受附近城市的统治,经济上往往是城市居民的佃农或依附农。元老院和第一任总督会就一个行省的管理制定一部成文的宪章,但 总督日常所发布的法令没有任何机构和官员可以否决。共和国时期的行省总督独断专行,唯一可以控制他的手段是在他卸任之后以勒索罪对之提出控告。行省居民必 须向罗马军队提供给养和帮助,但没有服兵役的义务。罗马共和国把行省看成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以赋税压榨那里的民众,但在政治上承认许多地方城市的自治权。 行省总督的权力在理论上几乎是无限制的,但他缺乏有力的行政手段和足够的人员,没有能力照顾细节。 帝国君主制宪法和行政管理 罗马帝国政体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元首制和君主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始于屋大维(公元前27年到公元14年在位),后一阶段始于戴克里先(284年到305年 在位)。元首制是实际上的君主制,但在形式上保留了共和国的一些重要制度。屋大维的政治改革体现了高超的统治艺术。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宣布将内战期间自 己享有的一系列非常权力退还给“元老院和罗马人民”,但保留了实际上的军事和政治统治权。所以这一年通常被看成是罗马帝国的开始。在形式上,公民大会、元 老院和行政官员的权威并没有受到侵犯。屋大维的实权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直到公元前23年,屋大维担任着罗马执政官一职。在此之后,他在罗马的地位主要以 保民官的身份来维持。作为保民官,他可以召开元老院会议,可以否决其他行政官员的决定。在驻有重兵的边疆各行省,他还拥有总督的权威,因此掌握着帝国的军 权。宣战和缔结和约的权力不再归公民大会所有,而由作为元首的屋大维垄断。行政官员在卸任后进入元老院;屋大维负责向元老院推举行政官员的人选,所以能够 间接地影响元老院的构成。后来的元首制皇帝一般都有监察官的权力,能够直接任命自己所信赖的人为元老院成员。他们和屋大维一样都是罗马的最高祭司。屋大维 被元老院所授予的“奥古斯都”称号意味着他被看成是宗教礼拜的对象。 元老院的许多权力转移到了皇帝手中。元老院过去有宣布某些人不受特定法令约束 的权力。这一权力经常被图密善(81年到96年在位)以及他以后的皇帝所篡夺,以至后来成为只有皇帝才拥有的特权。帝国时期的罗马法学家所谓皇帝“在法之 外”的理论说的就是皇帝可以凭借这一权力认为自己不受特定法令约束,而不是说皇帝在原则上可以不守法。在元首制时期,不少元老院成员是皇帝在帝国范围内直 接或间接挑选和任命的,这一方面表明皇帝权威的加强,另一方面也使得元老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整个帝国统治阶级的代表机构。元老院完全丧失了外交权和原来就 极为有限的军权。皇帝自己的金库成为国家的主要的财政机构,元老院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也必须由皇帝支配。共和国原有的执政官、行政官、财政官和保民官等制 度并没有被取消,这些官员继续行使他们在民事法庭和低级刑事法庭上的司法权,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职权逐渐被新的帝国官吏所蚕食。 元首制下的罗马行 政体制较共和国时期有所发展,专职的以俸禄为生的官吏开始出现。“元首”在名义上只是共和国的一名高级行政官员,他的属下在身份上自然不能是皇帝的大臣, 而只是他的助手,有许多是他的家奴和仆人。这些人的任命完全由皇帝个人决定。早期的元首制皇帝经常使用自己的释奴担任帝国官吏。克劳狄(41年到54年在 位)统治时期有不少释奴成为高官显贵。后来,帝国官吏逐渐被看成是国家职员而非皇帝私人的仆从,地位日益提升,释奴不再出任高级官员。元老院实权丧失殆 尽,但仍然保持较高的声誉,被看成是独立于皇帝的机构。在这种残存的共和国意识影响下,元老院成员不愿轻易地接受帝国官职,皇帝也不愿任命他们。罗马的帝 国长官(praefectus urbi)原来只是皇帝离开城市时的摄政官,后来变成永久的官职,负责罗马的治安。为了让有较强共和国传统的罗马居民们接受这位向皇帝负责的官吏,皇帝历 来只委任元老院成员担任此职。其他的重要官职一般由骑士等级出身的人担任。近卫军长官(praefectus praetorio)为最显要的帝国长官,其实是皇帝的宰相,一般有两到三人同时担任此职。他们不仅统领近卫军的上万人马,担当皇帝手下最高级的军事长 官,而且在行政、司法和立法领域也是皇帝首要的顾问和大臣。埃及的帝国长官(praefectus Aegypti)地位仅次于近卫军长官,负责管理这一富有的皇帝私人领地。帝国财政官(procuratores)最初只是皇帝私产的管理人,后来负责整 个国家的财政。 为管理相当的地域和人口,罗马帝国所雇佣的官吏大约只是同一时期中国的二十分之一。帝国的各级官吏负责国防和审理重大的刑事案件, 以及为这两项有限的国家职能征收赋税,其余的政务由各城市自己处理。帝国以行省和城市为基本的行政单位。这时的行省受到皇帝比较严密的监督。共和国时期总 督有很大自决权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未得皇帝的许可,任何总督不得动用军队,而军队的直接指挥权也转移到皇帝任命的亲信将领手中。总督的司法权被皇帝削 弱,犯有死罪的罗马公民和社会地位重要的非公民都必须由皇帝或他所指定的官员来审判。总督在审理其他案件时经常咨询皇帝的意见。作为行省下一级的地方行政 单位,城市还包括周围的乡村地区和小城镇,一般拥有市议会、市政官以及学校、广场和公共水源等设施。城市财政的主要任务是向国家交纳赋税和供应过往的罗马 军队。没有皇帝的同意,城市不得征收新税或兴建公共设施;皇帝有时派人去审核整顿他认为管理不善的城市财政。各城市的制度并不统一,皇帝对城市市政干预主 要出于财政的目的,没有强求建立整齐划一的地方行政体制,城市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自治权,罗马帝国因而得以使用比较少的官吏来统治广大的疆域[6]。 从 屋大维开始,授予行省居民公民权成为罗马帝国的政策。罗马人移居到位于行省的殖民地后保留原有的公民权。有些行省城市被罗马皇帝直接授予公民权,有些行省 居民个人因为加入罗马军队而获得公民权。212年,皇帝卡拉卡拉宣布帝国所有的自由居民享有罗马公民权。这一法令的确切内容并不是很清楚。可能有一些特殊 的下层社会成员没有得到公民权;有的古代作者认为卡拉卡拉的动机是为了增加税收,其实他完全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达到这一财政上的目的。公民权的扩大是行省居 民罗马化、罗马和意大利贵族同行省上流社会融合的必然产物,而且在卡拉卡拉即位之前很多行省人已经是罗马公民了。罗马公民权在帝国时期相当普及,不再意味 着政治上的重大特权和免税的地位。作为罗马公民,一个人在法律上享有罗马法所给予的权利,同时也受罗马法的约束,必须履行罗马公民的义务。公民权的普及也 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罗马化。殖民地和其他类型城市的界线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城市仿效罗马的宪政制度,建立类似罗马公民大会、元老院的机构,也就是特里布大 会和市议会,并选举任期为一年的行政官员。帝国时期的各地市议会主要掌管地方财政和民事法庭,刑事案件由帝国官员审理。地方政府的罗马化在很多情况下是帝 国政府为整顿地方财政对之进行直接干预的结果。有时帝国官吏会被皇帝任命为市议员,以便监督市政。各地城市原来享有的自治权不复存在,城市政权成为帝国的 地方政府。虽然公民与非公民的差别在元首制时期不再是重要的社会问题,新的等级制度在这一时期却开始形成了。罗马元老和骑士阶层日益向世袭等级发展。地方 市议员职位的世袭性得到加强,但他们的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为国家服务慢慢从特权变成强制性的义务。这些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享有一系列特权。平民, 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受到沉重劳役和赋税的压迫。手工业者和其他一些低贱职业开始被皇帝硬性地规定为世袭的,以保证他们为国家服务。社会的这种等级制度化到 了罗马帝国晚期愈演愈烈。 元首制不是一种完美的君主政体,其重大的缺陷是名实不符。共和国制度和意识的残余妨碍君主政体在制度和文化上的成熟和发 展。皇帝的继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有关的宪法原则未能确立,血统、皇帝本人的选择、军队的要求以及元老院的意向这四个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 对新皇帝的产生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尽管如此,皇帝个人的权力在元首制时期稳步增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后来赤裸裸的君主制[7]。 [1] 由12侍从各自所携带一束细木棍,当执政官离开罗马城时每束木棍中间插有斧头,标志着他现在有不受限制的军事权威。 [2] 尤罗维茨:《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H. F. Jolowicz, Historical O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Roman Law.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54),第30-32、40-41页。 [3] 《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第34-38页。 [4] 《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第39-40页。 [5] Praetor qui inter peregrinos ius dicit. “外国人”指没有罗马公民权的任何人,可能是外国的臣民,也可能是罗马统治地区的居民。 [6] 加尼思、萨勒:《罗马帝国史:经济,社会和文化》(P. Gaensey and R. Saller, The Roman Empir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第20-40页。 [7] 孔克尔: 《罗马法律和宪法导论》(W. Kunkel, An Introduction to Roman Legal and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73),第48、55页。

2005/07/06

一个吸血鬼小说的网站

潘多拉 http://www.3coffin.com/lamort/ http://www.3coffin.com/lamort/annerice/pandora/pandora.htm

对生活的一点小小建议

1992年因美国畅销书《对生活的一点小小建议》,是已做了父亲的H 杰克逊 朗对 他那即将上大学的儿子所作的511条生活忠告,这里节译其中数条。史丹福大学调查 成功的人 只有12.5% 是靠专业或学识 有87.5% 是靠人脉 和人际能力 ** 开最便宜的汽车;但买最好的房子--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 ** 不要抛弃朋友。 ** 在向朋友泄露私密前,要三思。 ** 永远不要说发你薪水的人的坏话。 ** 找女朋友时千万要小心,因为她对你今後一生的幸福与否起了90%的作用. ** 要提防那些永不吃亏的人。 ** 每天抽空散步三十分钟。 ** 学会急救。 ** 学会替那些爱你的人考虑。 ** 学会原谅自己和别人。 ** 要做到让你的孩子一想起公正和完美,就想到你。 ** 即使困难重重,也要设法与家人一起度假,随著时间的流逝,这类回忆将成无价之宝。 ** 外出旅游时,在钱包上放一小张写有你姓名、私人电话、朋友的电话及身体状况的卡片。 ** 每天喝六杯水。 ** 要学会发现人世间的真、善、美。 ** 当某人将你拥入怀抱时,千万别让他(她)松手。 ** 获得成功後,一定要静下心来考虑内心是否平静,人是否健康和充满爱心。 ** 每年春天植一棵树。 ** 好好想想,婚姻的成功取决於下面两点:找一个好人;自己做一个好人。 ** 当你想指责双亲、妻子或孩子时,要学会克制。 ** 每天做点家事,以巩固和改善婚姻。 ** 当你对别人说好话时,要让自己的孩子也听到。 ** 永远不要低估一句友善的话,或一桩好事的作用。 ** 要懂得:幸福并不取决於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於你和周围人的相处。

北大史学论坛

http://www.hist.pku.edu.cn/club/printpage.asp?BoardID=43&ID=4584 搜出很多好东西,有时间值得好好看看。

Sejanus

翻开一本荷兰人写的书,关于ITSM的,结果第一个单词就看不懂了。什么“Sejanus”,用词典也没有找到。原来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的一个强人。 引述看到的一段评价: Sejanus was a liar but so fine a general of lies that he knew how to marshall them into an alert and disciplined formation." Robert Graves (from his novel, 'Claudius the God', 1935). 百度了一下,有下面的贴子 《论李维前十书》第三卷第六章 ——朽坏的共和国与马基雅维利的命运 马基雅维利无疑是政治学说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这是因为他所留下的两部最为重要的书《君 主》和《论李维的前十书》论述的是完全对立的主题。各个时代的解说者各取所需,对马基雅维 利作出适合于自己,适合于自己所处时代的解读。于是马基雅维利呈现出了各种相互矛盾的面 貌:僭主的谋士,共和国中最伟大的公民,现代政治科学的开山人物,古典政治哲学的复兴者。 马基雅维利的两头蛇般的形象让人迷惑不解。剑桥学派的Hans Baron为了证成马基雅维利思想的 一致性,不惜笔墨爬罗剔抉,考证两书成书的前后,以说明马基雅维利从《君主》转向《论李维 的前十书》的自然过程及马基雅维利内在理路的一贯性。而施特劳施学派并不这样在乎两书的成 书时间,毋宁说他们更在乎的是马基雅维利的表达。这里所谓的表达不单单指涉其内容,还有其 叙述风格,文章结构安排。比如说,《君主》最后一章一扫前25章的明辩清晰的理性风格,而充 满了充斥煽动性情感的散文叙事。再比如说,《论李维前十书》全书是由142章构成的,而李维的 历史著作也是由142章构成的,这种巧合并不是偶然的。施特劳施的注经传统在《论马基雅维利的 思想》一书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甚至于他在该书第二章关于《君主》中关于马基雅维利思想上升 和下降的分析已经比Hans Baron的做法可能更失之于豆仃琐屑,但是施特劳施的解读方法仍然是 最为虔诚,也是最为有效的进入经典的方法。如施特劳施在《斯宾诺莎宗教批判导言》的结尾说 道,“我对斯宾诺莎的理解太表面了,是因为我对他的阅读还不够表面化。”这一说法对于作为 马基雅维利的子孙的现代人如何去理解马基雅维利无疑具有同样的效果。施特劳施对经典人物的 解读尽管是从小处着手的,但却是从大处着眼的。在施特劳施的眼中,每位经典作者的所有作品 是一个整全,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施特劳施要把《论李维前十书》的第二十六章作 为一共有二十六章的《君主论》的导言来解。尽管施特劳施解读经典的结果未必都是可以接受 的,但是他的字斟句酌的虔诚,在雅典与耶路撒冷、在思与诗、在古代与现代的张力中展开问题 的努力可能是我们进入经典的最佳路径之一。 本文选取《论李维前十书》的第三卷第六章作为解读的对象,尝试着去以施特劳施的方法去接近 马基雅维利。这种选取是不得已的,这不只是因为在这样的一篇学期论文中不可能把该书所有章 节都检视一遍,但这种选取也不是随意的,因为第三卷第六章在《论李维前十书》中的重要地 位,在《君主》中的重要地位,乃至于在包括马基雅维利的性爱喜剧《曼陀罗花》在内的所有著 述中的重要位置。 非人的马基雅维利 在一本以共和为主题的书中,大谈特谈“阴谋”,这是不合时宜之举。比如在献给美第奇大公的 《君主》中,僭主一词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但是,“阴谋”一词在献给两位公民的《论李维的前 十书》中,出现了58次,而其中第三卷第六章就出现了47次,第三卷第二十六、第四十九章分别 出现了一次;第一卷中出现了3次,第二卷中出现了6次。第三卷第六章不只是出现“阴谋”一词 最多的章节,还是全书最长的章节,其长度比全书最短的章节要长12倍。不仅“阴谋”一词的频 频出现、该章的长度让人惊奇,而且,该章谈论的“阴谋”针对的对象也让人感到惊奇。马基雅 维利指出,由于共和国面临阴谋威胁的问题已经在第二卷第三十二章中讨论过,所以在本卷中不 再细表。(Discourse, III 6·1)马基雅维利随后把笔锋转向了针对君主的阴谋的讨论。需要牢 记在心的是,这是一本以共和为题的书。至少马基雅维利在《君主》中是这样认为的。马基雅维 利在《君主》第二章“世袭君主国”中这样写到:“我想撇开共和国不谈,因为我在别的地方已 经详尽地谈论过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三卷第六章完全是离题的论述,而且这种表面的离 题是马基雅维利刻意为之的。但是,马基雅维利在这离题之中还有离题,也就是说,还有回归。 马基雅维利在第三卷第六章倒数第二段详细比较了针对君主的阴谋与针对共和国的阴谋所具有的 危险性的大小。马基雅维利认为,在策划阶段,针对共和国的阴谋所具有的危险性要小;在实施 阶段,其危险性与针对君主所具有的危险性相等;而在实施之后,其根本没有什么危险性。 (Discourse, III 6·19)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马基雅维利看来,针对共和国的阴谋所具有 的危险性总的来说要比针对君主的危险性要小得多。这样的论述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马基雅维利 鼓励那些朽坏的共和国里的伟大公民去阴谋起事。 1、 君主谋士 马基雅维利指出,引发阴谋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血仇、荣誉与财产。因此,为了避免血仇,君主 必须要流尽对手的血,而不只是去威胁他;死人是不会复仇的,而受到威胁的人、受到迫害的人 却会阴谋反叛(Discourse, III 6·2);马基雅维利在6·11中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受命杀害 皇帝Antoninus Caracalla的百夫长Martial的哥哥就在他起事前不久被国王杀害的。马基雅维利 再次告诫,威胁对手比流尽对手的血对君主更为有害,威胁对手可能会成就反对君主的最有效的 阴谋。至于荣誉,其中由于女人而更容易引发阴谋, Giuliozhi Belanti反抗Pandolfo,Siena的 僭主就是因为后者曾经许诺把女儿下嫁给Giuliozhi却又没有履约。因财产引发的阴谋,比如说 Pazzi针对美第奇的阴谋,就是因为美第奇把本应属于他的继承权授予了Giovanni Bonromei。 (Discourse, III 6·2)君主要预防阴谋的产生,就必须要在防止在其臣民中引发仇恨, (Discourse, III 6·2,《君主》,页81)。而君主要避免仇恨的产生,只要“对自己的公民和 自己的属民的财产,对他们的妻女不染指,那就办得到了。”(《君主》页81)这一章中凡是向 君主提出防范建议的地方都充满了《君主》中的血腥气味,为达目的君主可以不惜采用一切手 段。许多人阴谋起事,就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太多的恩宠,正如Perennius反对康茂德、Plautianus 反对Seversus、Sejanus反对Tiberius。(Discourse III 6·3)所有这些阴谋家出来拥有帝国之 外,别无所缺;在地位、荣耀、财富方面莫可比肩,但他们到最后却连帝国也成为他们觊觎的对 象,他们的阴谋最后全都失败了,这是他们忘恩负义活该得到的下场。但是,Jacopo d’Appiano 反对Messer Piero Gambacorti却取得了胜利。事Gambacorti把Jacopo抚养成人,并给他带来名 声。但Jacopo却从Gambacorti手中夺走了他的国家。因此,《君主》第十七章明确指出,在既受 人爱戴,又被敬畏不能两全的时候,被人敬畏要比被爱戴安全。因为人类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 的。而且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更顾忌,因为爱戴是靠恩义的纽带 联系的,而人性是恶劣,只要对自己有利,这样的纽带就可以一刀两断。但是畏惧,却由于害怕 惩罚而永久保留着。(《君主》,页79)所以,君主为了防范自己身边的人阴谋起事,甚至于可 以对他们做邪恶之事,也不能让他们享受太多的恩义。 2、 阴谋手册 马基雅维利在为君主指出了各种可能引发阴谋的情形以及防范措施、解决办法之后,笔锋一转, 竟然紧接着是详细论述如何搞阴谋。其对搞阴谋的分析之详尽前所未有,因其可行性可以被称之 为阴谋指南手册。马基雅维利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被施特劳施称之为非人的写作方式,因为人总 是会有立场的,只有神和兽才没有立场。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基雅维利既是神,又是兽, 所以他有着普洛透斯般的面孔,难以捉摸。马基雅维利指出,阴谋者在阴谋起事时会遇到三重危险:在阴谋前的策划阶段,在行动的时候,以及在阴谋之后。能够通过这三重危险而平安无夷是非常少见的。阴谋者在策划阴谋时,要不泄露秘密,必须要审慎,此外还要有好运气。Discourse III 6 ·5)缺少审慎导致事情失败的原因有:(1)、说话不小心,Brutus的儿子和Tarquin的军团阴谋起事的时候,被一个奴隶听到了,该奴隶指控了他们。(2)、由于轻率告诉了女人或孩子。Dymnus和Philotas在反抗亚历山大的时候,前者就把它告诉了自己的娈童,而该娈童又把它告诉了自己的兄弟Cebaliunus,Cebaliunus报告给了国王。(3)、由于行动反常而被发觉: Scaevinus在他计划杀害尼禄的前一天,让他的管家Milichus替他磨光了一把古旧的生锈匕首;解放了他所有的奴隶并分派钱财给他们,并且还准备了一些敷扎伤口的绷带。Milichus根据自己的猜测告发了他。这些都是不审慎和轻率而导致阴谋失败的例证。许多阴谋在起事之处就泄露了,所以象Piso反抗尼禄这样的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在许多人中间保持阴谋的秘密简直就是个奇迹。马基雅维利在III 6·8中指出,由于人对于世界的行动知之甚少,所以他们常常犯下极大的错误。因此,除非万不得或者迫于采取行动,绝不能将阴谋告诉他人,即使在万不得以必须要告诉他人的时候,也只能告诉一个人。在这里无疑有着一个巨大的矛盾,马基雅维利在III 6·2中已经指出,单干的阴谋分子几乎不可能成功,虽然想搞阴谋的人不计其数,但真正起而行事的人几乎没有不被消灭掉的。但是,从马基雅维利的表述来看,他似乎还是赞成合作采取阴谋行动的,但这种行动在筹划阶段只能告诉一个人,因为在采取这种阴谋模式的例子中,这些阴谋都取得了成功:在III 6· 7中,Aetolian为了阴谋杀死Nabis,只将这一计划告诉了Alexamenus,要求其他的随从必须服从他的任何命令;在Piso反抗尼禄的阴谋中,尼禄过去的情妇Epicharis告诉了尼禄的侍卫,但没有告诉他别的同谋者,侍卫告发了Epicharis,但是她对此予以否认,而尼禄由于无法确认这件事情,只好就此罢手,结果这个阴谋最后取得了成功(Discourse, III 6·10)。但是,即使只将阴谋告诉一个人也会有危险,(1)、他可能用证据去告发你;(2)、他在被发觉或被捕的时候可能会指控你。马基雅维利给出的对付这两种危险的办法是:对于前者,你可以指出他一直对你怀有敌意。对于第二种情形,你可以指出,他在撒一个弥天大谎。但总的来说,在阴谋所具有的危险中,没有什么把比阴谋告诉他人更危险的了。当人们知道君主将要对付自己的时刻,你出于情急,不得不去对付君主,因为唯此你方能达到安全。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的阴谋,总是能够获得成功,比如Marcia, Letus和Elettus成功杀害康茂德,还有Macrinus命令百夫长Martial杀害 Antoninus Caracalla。(Discourse III 6·11)。在实施阴谋的行动中,危险来自原有安排的打乱,或者是由于执行者的软弱,或者由于缺少审慎或者是未能斩草除根犯下的错误。没有什么比由于意外而导致原有安排的变动从而引发的混乱更为深切著明的了。人们一段时间里只汲汲注意于一种模式,着眼于一种秩序。当这种秩序发生变化时,而希望原有的安排不被打乱,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按原计划行事,是上上策,如果想要消除那些不便,只会引发更多的不便。Pazzi反抗洛伦佐和Giuliano de’Medici原来的阴谋是这样的:他们要为San Giorgio的红衣主教提供一顿早餐,然后在洛伦佐等人早餐的时候杀死他们,但是后面由于Pazzi,洛伦佐还有Giuliano de’Medici一直在教堂里讨论公务,他们就没有去原定地点进用早餐,原有的计划必须要在教堂进行,但是,因为Giovambastista da Montesecco不愿在教堂杀人,所以,他们必须重新安排人手,但他们有没有充分的时间,这样他们的阴谋就被粉碎了。(Discourse 6·12)由于偶然因素,导致阴谋失败的例子还有,Giuliozhi Belanti反抗Pandolfo的阴谋,由于Giuliozhi Belanti采取行动那天,Pandolfo被他的一位朋友拦在了路上,而且由于这种偶然是无法预见的,因此也无法通过某中模式加以补救,只能从以往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而且,在马基雅维利所举的出现偶然情形的例子中,所有的阴谋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而且这些例子都是现代的例子。在马基雅维利看来,尽管有着基督教的教义和学说,它们并不能够解决命运和偶然在政治中的决定性的地位,基督教并不能够对此给出一个合法与恰当的证成。波提乌斯在他的对话录中,也在质疑为什么他的德行为何并不能使他在罗马的政治中大显身手,反而导致他身陷囹圄,他提出的神义论的质疑,为何上帝,作为至善至美的德行,竟然容忍德行成为命运的猎物。(Pocock, The Machiavellian Moment,p.38)至于行动之后的危险,是因为还存在可能为死去的君主复仇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Discourse III 6·20) 君主与共和 在共和国里搞阴谋并不是那么危险,因为(1)、共和国里的反应要比君主更为缓慢,怀疑更少, 疑虑更少;(2)、共和国对伟大的人物怀有更大的敬畏。也许最关键的还在于当阴谋在共和国里 诞生的时候,这意味着共和国已经朽坏。在未曾朽坏的共和国里,阴谋的念头根本不会降落在人 们的头上。朽坏是共和国的必然,君主制的特征是恐惧,贵族制的特征是荣耀,而共和国的特征 是自由。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讽刺民主制的话来说,在民主政体下,驴儿在路上大摇大摆, 而行人得让路。共和国的朽坏不仅是因为这种降低标准的自由导致人的质料的低劣,因为这是一 个向下看齐的过程,更因为人的质料的必然朽坏的趋势。共和朽坏的第三个因素是共和日久,逸 居生淫。国家没有内忧外患的时候,就是共和走向腐败的日子。因此,罗马最鼎盛,最奢华的时 期也是罗马的地基产生裂缝的日子。第四个因素更因为从贫困经济转向富裕经济的不可避免性。 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的前十书》中不断强调贫困对于共和德性的意义。但是,在从古代到现代 的转型中,由于道德对技术的控制开始松弛,人类认识论的改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 古典的短缺经济走向现代的富裕经济不可避免。共和国的朽坏也因此变的不可避免。终结共和的 手段就是阴谋,阴谋获得成功以后按照马基雅维利在《君主》中提供的指南搞一个万世不易的君 主国。这是《论李维前十书》的教诲。 不仅共和的终结靠的是阴谋,更致命的是共和的开始靠的也是阴谋,不存在通过共和之道实现共 和的可能性。罗慕鲁斯作为罗马共和制的伟大缔造者,正是借助阴谋除去了他的兄弟,非此罗马 共和无以建立。马基雅维利不但由于罗马共和的伟大而原谅了罗慕鲁斯,甚至认为这是建立共和 制的唯一法门,罗慕鲁斯是一切共和制创立者的英雄样板。不但罗马共和制在其建立的过程中, 充满着欺诈、诡计等手段。罗马共和制就是在其维持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这样的非共和的手段,努 马当政时,强抢了前来狂欢的邻族的女性,从而为罗马的人口的繁衍生息奠定基础。即使以君主 手段建立,并不时采用君主手段,并且还加以命运的眷顾,罗马共和国也无法遏止腐朽的必然 性。 在马基雅维利看来,共和的灭亡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原有的解决之道也可能因为新情景的出现 而变得不可能。解救共和制的朽坏的唯一办法是伟大的新君主的诞生。但作为基督教普世化恶 果,这个世界已经普遍“女性化”。在一个普遍“女性化”世界里,已经不再存在具有君主德性 的人。这就是马基雅维利为什么要写作《君主》和《论李维》。《君主》是写给那些已经是君主 的人的,所以它更少掩饰,而是直接切中达到目的的手段。但在《论李维》这本写给那些可能成 为君主的人的书却蒙上了更多的共和色彩,它具有《君主》所不具有的教育目的。马基雅维利所 担心的不是共和的腐朽,也不是僭主的残暴,而是群盲的无序。 轻与重 阴谋是建立共和之道,也是毁灭共和之道。这是因为共和建立在君主之术的基础上的,这等于是 说,“正义的基础是非正义,道德的基础是非道德,合法性的基础是不合法性或革命,自由的基 础是专制暴政。”(施特劳施,“马基雅维利”,载《政治学说史》,页332。)在浅白的意涵 上,《君主》的务实和《论李维前十书》的共和理想构成了一个向度,而马基雅维利的思想还在 这两本书同时构成的政治绝望和《曼陀罗花》的性爱戏剧构成了另一个向度。《曼陀罗花》以其 性爱之轻衬托出作为自知的政治的沉重;不限于此,《曼陀罗花》还在其笑声中勾勒了人的不可 承载的命运,其严重程度与政治对人之不可承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佛罗伦萨城最贞洁的女子,Lucretia无法拒绝诱惑。巴黎的英俊少年Callimaco为对Lucretia 的想象中的爱,也就是对贞洁的爱(Lucretia是贞洁的化身)而离开巴黎的花花世界。Callimaco 在邪恶的教士Frate Timoteo的帮助下,通过引诱、欺骗、诡计等种种手段终于得到了Lucretia。 但是,当Callimaco得到了Lucretia的肉身的时候,Callimoco所追求的Lucretia的贞洁、忠贞不 渝的德性已经消失,剩下的惟有美貌,而美貌是最靠不住的。而共和国的建立亦如赢得Lucretia 的过程。共和国只能成为想象中的异邦。但它成为真实存在的时候,它已经丧失了共和的美德, 而且建立共和的过程比赢得Lucretia的过程更为残忍,因为除了阴谋之外,还要流血。施特劳施 在《对马基雅维利的思考》中指出,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有三个遗忘:悲剧,灵魂与苏格拉底。至 少现在看来,第一个指控是无法成立的。马基雅维利的笑声中有最深刻的悲哀,因为他洞见了不 可承载而又不得不承载的命运的深渊。基督教的女性化已经抽空了希腊的大地精神,人的命运在 普世化的基督教世界中变得异常沉重,也因此变得无比轻灵,但不管怎样,人的命运都丧失了自 己的根基。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为城邦带来灾难,在异质性的希腊,他可以自我流放于科林诺 斯。而马基雅维利在公私两个方面所揭示的基督教以来现代人在同质化世界中的命运则无所逃于 天地间。 马基雅维利一直被看成是现代性的开创者,但马基雅维利无疑又是现代性的第一个真正的诊断者 与批判者。尽管马基雅维利对基督教导致恶果的批判在十九世纪末的尼采那里找到了自己遥远的 回声,秉持马基雅维利式大胆的尼采公开宣称“上帝死了”,自己的“敌基督者”身份。但是, 马基雅维利因其面向古今的双重面孔,对他的理解和解读的混乱局面必然没有结束的时候,如果 说战士死于沟壑,情人死于绝望,那么马基雅维利必然死于误解。但是,和战士、情人不同的 是,马基雅维利又会从各种误解中复活并继续统治我们。

2005/07/05

地主、谋士与长工的故事

Subject: 地主、谋士与长工的故事 以前,有个地主有很多地,找了很多长工干活,地主给长工们盖了一批团结楼住着,一天,地主的谋士对地主说:东家,长工们这几年手上有点钱了,他们住你的房子,每月交租子,不划算,反正他们永远住下去,你干脆把房子卖给他们起个名堂叫做-----公房出售!告诉他们房子永远归他们了,可以把他们这几年攒的 钱收回来,地主说:不错,那租金怎么办?谋士说:照收不误,起个日本名儿,叫物业费!地主很快实行了,赚了好多钱,长工们那个高兴啊! 过了几年,地主的村子发展成城镇了,有钱人越来越多,没地方住,谋士对地主说:东家,长工们这几年手上又有钱了,咱们给他们盖新房子,起个名堂叫做旧城改造,他们把手上的钱给我们,我们拆了房子盖新的,叫他们再买回去,可以多盖一些卖给别人,地主又实行了,这次,有些长工们不高兴了,地主的家丁派上用途了,长工们打掉牙只好往肚子里咽,地主又赚了好多钱。 又过了几年,地主的村子发展成大城市了,有钱人更多了,地主的土地更值钱了,谋士对地主说:东家,咱们把这些长工的房子拆了,在这个地方建别墅,拆出来的地盖好房子卖给那些有钱的大款还能赚一笔,地主说:长工们不干怎么办?谋士说:咱给他们钱多点儿,起个名堂叫货币化安置,咱再到咱们的猪圈旁边建房子,起个名堂叫经济适用房,给他们修个马车道让他们到那边买房住,地主说:他们钱不够怎么办?谋士说:从咱家的钱庄借前给他们,一年6分利,咱这钱还能生钱崽,又没风险,地主又实行了,长工们拿到钱,地主的经济适用房到现在才建了一间,长工们只好排队等房子,直到现在,还等着呢------ 于是,长工们开始闹事了,地主有点慌,忙问谋士怎么办?谋士说:赶紧通知长工们,房子要跌价了,别买了,租房住吧,正好把我们的猪圈租给他们,结果,这么多年后,长工们的钱全没了,还在租房住,直到永远! 续~~ ... 这事越闹越大了,一直捅到了皇上那里,皇上就派了七大部委的各大官员组成八个钦差调查团下来调查,同时针对地主们发布了联合制定 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于是,长工们奔走相告,太好了,这下地主们该害怕了吧? 地主一看,这咋办啊?谋士说:东家,别急,咱们俩分头行动,你赶紧到京觐见皇上,如此这般说说------,我去找营造总监大人 如此那般说说------。于是两人分头出发了。 话说地主,提溜者一麻袋银票,到了京城,见了皇上,倒头就跪:皇上,我们今年收的少了,就这一袋子了,去年我们给您交纳两袋子银 票,都是从长工们的房子上弄来的,今年您这一新政,地方经济上不去,我们没银子上缴了,那些长工还老上访,可咋办啊?皇上说:别 怕,我让那些长工们多给你们交些税,就补上了,你们在最近几天土地拍卖时不要举牌,等房子少了,那些长工还不得求你赶紧建经济适 用房嘛,地主又说:可是,建经济适用房您给规定了3%的红利,赚银子太少了,皇上安慰说:傻瓜!我让各地物价官给你定价,你没少 给他们好处吧?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们那个价赚多少银子啊?你先回去吧,这几天,我在你们那些卖不了的鸡脚旮旯沿儿,给你们批一些便 宜地,你们盖限价商品房,当然,定价方面不会亏了你们的! 地主欢天喜地的回去了,第二天,果然,在三个卖不了的鸡脚旮旯沿儿,批了三块限价商品房,物价官给定的价把那地主乐得啊!&nb sp; 再说这谋士,提溜者两斤干蛤蜊肉,三斤海米,装在一个袋子里,来到了营造总监大人府,见了总监大人就唉声叹气,哎!嗯!总监大人 盯者那个袋子笑眯眯地问:最近以来可好啊,怎么唉声叹气的啊?谋士忙答:大人您不知道啊,今年长工们都不买房了,经济适用房又赚 的少,就这两斤干蛤蜊肉,三斤海米了,哎! 总监大人的脸立马拉长了:你别在我这哭穷了,我派人给你们定的价格不低啊!谋士哭丧着脸说:大人啊,您别急啊?小人此次登门拜访 是有事相求啊!总监大人黑着脸:有屁快放吧!谋士忙陪笑脸说:大人,最近,皇上的新政把那些长工乐天上了啊,他们整天聚集在一起 骂我们呢,说什么房价高都是您和皇上弄的,又是土地价高了,又是税多了,都快反了他们了,还大肆扬言不买房了,等我们都跌死啊! 大人怒道:你傻瓜啊,我和皇上的真实用心你看不出来啊,没见那些长工们那个闹劲正足着吗!先让他们消停消停,过几天我派人去传达 传达新政的具体规定,你尽管回去,最近别搞的声音那么大,卖房的告示都给我揭了,再重新换上一些新的,就这么说:买房子送奶牛一 头,送猪两头,送贴墙的牛皮纸什么的,噢!还有,回去把你那些没建的房子重新改改设计,那些三间的猪圈都改成两间的,过两天税上 能省点儿,再说总价格便宜,也好卖嘛!谋士大喜:大人啊,您真是高人啊!多谢多谢!连忙从袖子里掏出一包银票献上,总管大人喜笑 眼开:好了,回去吧,明天我找发言人给你们鼓鼓士气! 谋士暗自窃喜的退出总监大人府。第二天,果然,营造总监派了个发言人说:房价不能跌,否则,长工们就吃亏了!地主和谋士也到处做 演讲报告:房价不能跌,否则,我们的城市就贬值了!!! 于是,长工们又傻眼了,赶紧再到猪圈旁边排队等房子,有一些钱多点儿的,就赶到那三块鸡脚旮旯沿儿,等限价商品房去了! ---- --------